吮手指就算了,咬指甲是怎麼回事?

@ 2016-06-01

吮手指就算了,咬指甲是怎麼回事?

如果寶寶只是吮手指,麻麻表示:算啦,哪個寶寶不吮呢?可這慢慢兒的,寶咬起了指甲,這算怎麼回事呢?所謂的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寶反覆出現的自主或不自主的啃咬手指甲的行為,呃,也有少部分是咬腳趾甲。這種不良習慣,其實在寶的兒童期也停常見,尤其是3~6歲的寶,男寶女寶都有可能發生,大多數寶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會自行消失,只有少數頑固的,會持續到成人。具體如何呢?小南記得之前有國外報道,說大約50%的寶,在某一時期會出現這種行為,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下降。

那麼,寶為啥喜歡咬指甲?麻麻想想,自己如果緊張的話,是不是也會有絞衣角之類的動作?別看寶小,寶也會精神緊張呢,尤其是生活節奏改變了,譬如讀幼兒園、小學時,寶容易緊張哦,對了,小傢伙們在生病時,也容易誘發這一症狀。還有一些寶咬指甲,純粹是模仿別人。相對而言,內向、敏感、焦慮等性格特點明顯的寶,容易咬指甲,當然了,也有部分寶為啥咬指甲,誘因連醫生也不知道。

寶反覆咬指甲,咬啊咬,輕的只是啃咬指甲,重的呢,就沒上限了——把每個指甲咬壞,甚至咬壞指甲周圍的皮膚,少數寶還盯上了腳趾甲。這個症狀,僅僅是咬指甲那麼簡單麼?NO,有些寶除了咬指甲,還贈送別的問題,像什麼睡眠障礙、多動、焦慮、緊張不安、抽動障礙、吸吮手指、挖鼻孔等……還有哦,症狀頑固的寶,夜間也會出現咬指甲行為,麻麻是不是欲哭無淚?

所以,一定要糾正過來。小南先說說一般療法——首先,粑粑麻麻要認識到,寶愛咬指甲是一種病症,如果只採取打罵或懲罰,只會讓寶的病情加重。

既然認識到了是病症,就要找出誘因不是?然後才能及時改善寶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是?麻麻呢還要定期給寶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然後就是心理療法——也就是行為限制+正面引導唄。所謂行為限制,就是一旦發現寶咬指甲了,趕緊滴制止他,辦法嘛可以先耐心地讓寶把手指慢慢從嘴裡移開,再配上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揚寶,最後用故事或玩具分散寶的注意力。

正面引導呢,就要讓寶知道咬指甲的危害性,最好再鼓勵小傢伙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鍊,發揮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不過心不能急,任何一種病症的治療都需要時間,矯治的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粑粑麻麻自己要有信心,還要把這信心傳遞給寶,然後粑粑麻麻監督+寶的自我監督,堅持一段時間,妥妥解決咬指甲問題。

小南之所以說要重視寶咬指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咬指甲可能意味著一些疾病。如果咬指甲是主要的行為表現,就得注意一下寶是不是還有焦慮症、多動症及其他行為問題。

「我家寶好像沒咬指甲哎……」預防就很重要,前面小南說過,寶一旦緊張就容易咬指甲,所以一定要把造成寶緊張的因素消滅在萌芽階段,要鼓勵寶,說服寶,調動寶克服不良習慣的積極性。11然後,就是多多轉移寶的注意力,參加娛樂活動啊,參加集體活動啊,尤其是當寶出現咬指甲行為時,要火速分散小傢伙的注意力,具體辦法粑粑麻麻們各顯神通。還要養成寶很好的衛生習慣,至少要經常修剪指甲吧?以上辦法都沒轍?那就去醫院進行行為矯治療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