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爭鋒中美硬碰硬 到底是美國的矛尖還是中國的盾硬?
2016-06-01 06:47
面對中國的海上崛起和軍事現代化,以及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飛速發展,如今美國已經很難熟視無睹了。當前,美軍對華軍事戰略的兩大前提,一是美國預料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正在被打破,也許再過10年左右,台灣、日本等美國的盟友將再也無力抵抗中國,美國必須準備「挺身而出」,否則中國就將「得逞」;二是美國不能接受從西太平洋地區撤退,也沒有做好與中國分享海上權力的準備,美軍依然要維持在該地區的海上霸權和對中國的力量優勢。因此,為了對付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美軍不得不努力打造「空海一體戰」。
很多跡象顯示,其實美國還沒有為中國不斷增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做好準備。但美國的目標是,努力破壞所謂的「殺傷鏈」,即用於識別海上艦船並引導飛彈的傳感器和通信設備,也就是所謂的ISR系統。但在這一能力具備前,美軍將對於中國的這種能力沒有任何應對手段。最令美國擔心的是,伴隨中美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在中國周邊保障美盟友和朋友的能力將逐漸減弱。因此,為了對付中國的反介入作戰,一方面美國認識到中美在西太近海乃至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對中國越來越有利,而受制於地緣障礙、技術限制和預算緊縮,美國暫時找不到很好的反制辦法;另一方面,美國尚不願意放棄其在西太的權勢,正試圖採取更具進攻性的威懾方式對中國進行戰略預置。
因此,美國最先推出的對付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戰法就是臭名昭著的「空海一體戰」(現在更名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不過含義沒多大改變)。儘管「空海一體戰」概念有諸多缺陷,其本身也尚待完善,但這卻是今後美軍針對中國所謂「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基本思路。在這一戰略中,據說B-21就是美軍準備對付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新利器,該機將利用其隱身性能,可以偷偷溜進中國腹地,對中國的彈道飛彈發射車輛、ISR系統實施打擊,或者癱瘓沿海防空系統,從而打斷「反介入/區域拒止」鏈條。在B-21獲得初步戰績的基礎上,後續跟進的B-2等平台才可以擴大戰果,完成後續的打擊任務。從美國披露的數據來看,儘管B-21的威脅非常致命,但具體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中國的反制手段同樣不可低估。
另外,美國還提出「一小時打遍全球」戰略,也主要是從對付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而入手的。這一武器還解決了對抗「區域拒止/反介入」戰略的距離問題,速度為5馬赫的飛行器能夠在對手現代化的防空飛彈和戰鬥機作戰半徑外發射,並且還能夠及時擊中目標,可能是對付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最好選擇。不過,中國也並非坐以待斃,實際上,在高超音速武器或者說「一小時打遍全球」上,中國也許做得更好,如今在兩年時間裡,中國已經連續七次試驗東風-ZF獲得成功,這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因此,如果使用「一小時打遍全球」攻擊對方,那麼,中國也有同樣的手段,這必將使美國在使用這一手段時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否則將遭到中國的堅決反擊。
那麼,到底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盾」堅固呢?還是美軍的反制措施的「矛」更銳利呢?通過對比發現,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正在獲得蓬勃發展,從東風-21D到東風-26,中國的進步非常明顯,而且隨著東風-ZF高超音速武器的七次成功試射,中國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部署這類武器。但有趣的是,目前美國的所謂「海空一體戰」戰略正遭受資金被大量削減的困擾,而其發展的多項高超音速武器也大都不順或正在被削減,而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則正好相反,不但資金充裕而且正在逐步成型。無論如何,未來這兩個彼此針鋒相對的國家戰略將有迎頭相撞的一天,到底是美國的「矛」尖還是中國的「盾」硬,也許要靠一次真正的戰爭來檢驗一下!
(軍評陳光文撰於2016.06.01) 歡迎關注 guangwen-chen 微信公眾號 以及 cgw316 微信號
軍事 武器裝備 武器 飛彈 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