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直視!實拍女囚臨死前十二小時

@ 2016-06-01

國際禁毒日前夜,武漢市四名女毒犯走到了她們生命的盡頭。經有關部門和當事人允許,攝影記者走進了武漢市第一看守所。6月24日晚,武漢市第一看守所,女警按囚犯要求買來臨刑前的服裝,毒販死囚代冬桂接過來在身上比試。

6月24日晚,武漢市第一看守所,毒販死刑犯代冬桂將新衣服疊好,整齊地放在床頭。新衣服是女警按代冬桂的要求買來的臨刑前的服裝

6月24日晚9點30分,武漢市第一看守所,毒販死刑犯代冬桂準備喝綠豆湯。凳子上統一發放的麥當勞食品還沒有吃

6月24日晚,武漢市第一看守所臨時囚室內,毒販死囚何秀玲在女獄警的陪同下和普通女囚在一起

6月25日清晨,武漢市第一看守所,最後一名死囚馬清秀走出囚室。49歲的馬清秀為湖北省保康縣人,因4次參與運毒2300餘克被判死刑

6月25日清晨7點,武漢市第一看守所的女警自發列隊為四名女毒販死囚送行

古代女囚入獄會受到什麼屈辱?

古代女囚入獄會受到什麼屈辱?追根溯源,中國的監獄起源於夏代的叢棘,亦稱「棘叢」。棘,植物名,亦稱「酸棗樹」,多生於山中和野外,開綠色小花,葉呈橢圓形,莖上多尖刺,秋後枝幹老化,尖刺更加堅硬銳利。為了懲罰戰俘和奴隸,奴隸主就到山上砍來山棗樹,編成圍牆,將囚犯困人絲棘之中,「系用徽墨,(置)於叢棘。」到了商代監獄逐漸發展為「牢」。《說文解字》譯為「牢,閒養牛馬圈也」,也就是為了防止奴隸脫身,奴隸主將奴隸用繩索捆綁起來,圈於「牢」內,不使脫逃,後又發展為「畫地為牢」。

居室北軍關押將軍及侍衛人員的監獄

北軍是漢代守衛京城的工兵,主要負責長樂宮的警衛。由於守候任務繁重,且地理位置重要,故在軍內設獄,稱之「北軍獄」,關押有罪的軍人或在上書中有忤逆皇上的官員,「軍交公車、人滿北軍」。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任平通侯,遷中郎將,平日為人率直,很有文才,但也有幾分驕奢,且愛有意找他人過錯,甚至陷害。於是,滿朝上下,對之很是厭惡,告發之聲屢屢不斷,後判關押北軍獄,按罪當斬,但皇上念其才華,免去了他的官職。貶為平民百姓。

失去官爵的楊惲理應潔身自好,但他憑著自家產業和政界的關係網,不斷地會賓客,撈錢財,炫耀自己。於是,有人告他無悔過之意,並造成了天上的日食。皇上聽後,非常惱怒,下令將楊惲再次關入北軍獄。後在抄家時,又發現楊惲給他人的書信,有大不敬之意。隨之,皇上下令斬首。其他與楊惲較好的官員一律免官治罪。

虎穴地牢懲治地痞無賴的地方監獄

虎穴,是地牢的一種,築於地下,也就是在地下挖個洞穴,方深多數丈,在出口處有一石板覆蓋,洞口有人看守。洞內通風能力和生活條件極差。因其形像虎口,故名「虎穴」,屬於長安縣的一個地方監獄,也稱「長安獄」。凡在虎穴接受懲罰的罪犯大都是「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社會人士對「虎牢」也是談之變色,近之腿軟。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得不將尹賞調到京城任職。尹賞一上任就修築了一座地牢,取名「虎穴」。然後根據群眾舉報,將那些有劣跡、沒戶籍、穿奇裝異服、持刀攜兇器之徒,全部捕捉下獄。尹賞親自一一過堂,除個別無罪釋放外,大部分犯罪者被囚禁虎穴內。由於人多擁擠,通風條件差,大多數囚犯都悶死於牢內。這件事在當時震撼很大,治安狀況立即明顯好轉。

在漢代,地牢多為地方監獄,由個別郡縣設置,主要是為了懲罰那些流氓、無賴,殺人放火,攔路搶劫, 惡貫滿盈的囚犯。地牢關押條件簡陋,但囚犯難以逃脫。由於牢內黑暗,通風不暢,空氣污濁,押犯擁擠,生活不保,很多囚犯性命難保。因此,所有犯罪者都對地牢不寒而慄,唯恐落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