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技巧:職業車手使用後剎車嗎?

@ 2016-06-01

賽道技巧:職業車手使用後剎車嗎?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在觀看公路摩托車賽事時,那些職業車手在入彎減速時都喜歡把腳伸出來,這時腳已完全離開了後剎車踏板了,到底他們有沒有用後剎車的呢?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新手或中手甚至老手都會大吃一驚!這個是顛覆了許多人多年駕駛習慣的認知。怎麼可能!當中有一些人開始質疑,在這裡請各位看官請先不要激動,其中原因聽我娓娓道來。職業車手為什麼在減速時不用後剎,那就讓我們先了解一個與之息息相關的專業名詞:「發動機制動」。

發動機制動(也叫引擎剎車)是指當關閉油門時,利用發動機的壓縮行程產生的壓縮阻力,內摩擦力和進排氣阻力對驅動輪(後輪)形成拖拽制動作用,擋位越低發動機制動對車的作用越大。也就是說當關閉油門和降擋時,發動機制動就作用於驅動輪(後輪)上,而且隨著降的擋數越多制動力越大。

在摩托車比賽中,每個彎道前的減速,職業車手標準的操作是:關閉油門—剎車—降擋,這樣的操作正好引發了發動機制動。

當然,車手入彎前減速不用後剎車還有滿滿的好處:

1. 避免操作不當造成可怕High Side(高摔)

通常High Side發生在過彎的時候,如果不小心鎖死後剎車,後輪就會開始打滑,當車手發現後剎車無法控制有危險的時候,一緊張條件反射就會趕快完全放開後剎車,這時,後輪又突然恢復了抓地力,因為後輪處於打滑,以至車身角度和行進方向完全不同,因此車子猛烈翻甩,再加上避振器反彈的效果,就把人高高的甩出去了,可怕的High Side由此引發。

2. 解放了右腳,可以肆無忌憚地出腳

入彎前出腳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如:防止從後貼近超車,增加風阻幫助減速等等……但個人認為最大的作用還是保持平衡吧。如果有同時玩越野和公路賽的朋友可能會明白,當在激烈制動下和車手在頻臨失控狀態下都要出腳保持車身平衡,這時右腳就可完全不用兼顧踩後剎了。

3. 簡化操作,集中精神專心攻彎

在賽車場中有這樣一句話:犯錯最少的車手往往可以笑到最後!而減小了使用後剎車就意味著——做最少的事情把出錯的機會減到最小。車手可以在激烈駕駛過程中更集中精神專心應付彎道中突如其來的狀況,而且還節省了體力損耗。

4. 保護後剎車,當真正需要時不至於失效

由於後剎車安裝在車的後方,造成通風效果不佳,長時間使用會容易產生熱衰減,損壞剎車。

記得當年初下賽道,由於長時間習慣了街道騎法,過度依賴後剎車減速,幾圈下來,後剎即告損壞,正在迷惘之際,這時一個資深車手走過來對我說:你在減速時後剎車用得太多,其實不用也可以。當時我也是大吃一驚!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不用後剎那還留著幹嘛?其實後剎在賽道上有兩個重要作用!

1.抑制過份翹頭

在賽道上,職業車手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抓地力,翹頭是被極力遏止的。在大油門出彎時萬一翹頭,有經驗的車手無須松油,繼續保持大油門及發動機轉數,同時通過小幅度的使用後剎,車頭便可重返地面。如果松油,最終影響車速及圈速。

2.收緊行車線

當車手入彎後,如果發覺油門開早了或線路跑開了,同樣道理,這時也不能收油,只需輕踩後剎,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在車身仍然保持原有傾斜角度的情況下小幅度降低車速,同時收緊行車線,解決「走大了」的問題。

注意:以上技術只合適在封閉賽道上使用

回到日常騎行中,上文說了那麼多利用發動機制動代替後剎車的優點,雖然我們大部分都不是賽車手,但我們可以吸收這些有用的賽車技巧,多點使用發動機制動減速,建立一個正確的駕駛習慣,可使我們騎行更安全更有樂趣。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車友在彎前喜歡捏著離合溜車,甚至溜進彎里,完全抗拒發動機制動,還自豪地說為了省油,這種如脫韁野馬的駕駛習慣非常危險,不但省不了多少油,萬一發生意外狀況大力剎車很容易造成側滑。

所以建議各位車友,在日常騎行中,我們可以多去嘗試體會,做到純熟運用發動機制動去平滑地減速,特別是在下坡路段,這才是正統的駕駛習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