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棄城國軍將領,為何一個成「罪人」,一個成「英雄」?

@ 2016-05-30

抗戰後期,中國軍隊在湖南打了兩場城市保衛戰。一次,是1943年冬天的常德保衛戰。另一次,是1944年夏天的衡陽保衛戰。這兩場保衛戰時間相近,過程相似,但在戰事結束後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卻發生了。兩名守城主將的命運在蔣介石那裡迎來了截然相反的裁決。

1943年11月,常德保衛戰打響,第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部抵抗日軍長達16天。12月3日常德失陷,蔣介石聞訊大怒,宣布要處死余程萬。他的理由是,余程萬在常德保衛戰的緊要關頭,竟然棄城而逃,並遺棄傷兵數百名於不顧,致使功虧一簣。他這種貪生怕死的行為不配做一個軍人。常德保衛戰結束6個多月後,日軍又開始進攻衡陽。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部抵抗了長達47天之久。1944年8月8日,衡陽失陷。這一次,蔣介石不但沒有絲毫追究失城之責,而且還讓各大報刊開足馬力,表彰方先覺的抗日精神... 一個成了「抗戰罪人」,另一個成了「抗戰英雄」。難道是余程萬和方先覺這兩名守城主將在守城期間有著不同的作為?還是說二人區別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這期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常德保衛戰開始後,蔣介石在11月25日電令余程萬所部,「57師固守常德,與該城共存亡。」11月29日,巷戰進行兩天後,部隊面臨彈盡糧絕。余程萬連發兩封求救電文,但援軍卻遲遲不至。12月3日,守城部隊與外界失去無線電聯繫,而且能戰者也只剩下二百多人。余程萬不得不率部突圍,常德失陷。三天後,余程萬配合友軍,迅速收復了已成廢墟的常德。 衡陽保衛戰打響後,蔣介石同樣要求方先覺死守衡陽。並答應守軍,在情況危急時,發出電報,必會有援軍。然而,當他們堅守整整47天後,援軍依然無望。孤立無援之下,方先覺為了保全傷員,被迫向日軍投降。

方先覺孤軍堅守了衡陽47天,創造了抗戰史上的一個奇蹟,但無論如何,他最終還是放下了武器,這種行為無疑和蔣介石「死守到底」的最初命令相違背。相比之下,率領殘部突圍的余程萬,他至少沒有放下武器。那麼蔣介石為何要處死余程萬,褒獎方先覺呢? 當余程萬在常德浴血苦戰之際,蔣介石正在參加開羅會議,會議上蔣介石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不少要求,其中最大的一個要求是,希望美國能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對此,羅斯福表示個人原則上同意,但最終還要國會批准。1943年12月2日,蔣介石親自致電余程萬稱,「羅斯福很關心常德保衛戰,戰事成敗關係到國際視聽。務希,嚴督所部與常城共存亡,以完成此處輝煌戰績。」然而,僅僅一天之後12月3日深夜,身處絕境的余程萬就率部棄守常德。12月6日,對中國軍隊對表現大失所望對羅斯福向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史迪威表示,美國有意拋開蔣介石,另尋在華夥伴。至於那10億美元的援助,也從此沒了下文。 羅斯福下指示的時間是12月6日,而余程萬收復常德的時間是12月7日。這短短一天的時間差,讓蔣介石認為收復常德的功績遠不能抵消他放棄常德的過失。而且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正在體驗中國的抗戰努力被英美所蔑視的痛苦。由此看來,蔣介石是將開羅會議上帶回的滿腔怒火發泄在了余程萬的身上。那同樣放棄抵抗的方先覺又為何能得到蔣介石的褒獎呢?

1944年8月2日,正在衡陽苦戰的方先覺收到了蔣介石的一封急電,「此次衡陽得失事關國家存亡,絕非普通之成效可比。」原來蔣介石之所以會發這封電報,是因為衡陽保衛戰後,羅斯福總是指責中國作戰不利。1944年7月7日,羅斯福甚至要求蔣介石把中國軍隊和在華美軍交給史迪威指揮。一位盟國領袖竟然要求另一位盟國領袖交出軍事指揮權,這對蔣介石而言,無疑是奇恥大辱。因此,他反覆致電方先覺,要求死守衡陽到底。 衡陽保衛戰是在1944年6月22日打響的,羅斯福要求蔣介石交出指揮權是在7月7日。15天剛好是方先覺戰前為衡陽守軍所儲備物資的極限。此時的羅斯福可能覺得衡陽的失守是眼前的事,中國軍隊又將遭遇一次重大的失敗。但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自這天起直至8月8日衡陽最終失守。方先覺和他的士兵們硬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足足堅持了32天。這32天不僅為蔣介石掙足了面子,也給了他反擊美國人的時間與機會。蔣介石的手段就是一面宣傳方先覺守城將士的犧牲精神。一面向羅斯福控訴,「當戰事吃緊時,史迪威不允許將軍用物資交付中國軍隊,意圖利用中國軍隊的潰敗,來接管軍事指揮權。」最後,移交指揮權一事不了了之,這其中方先覺在衡陽47天的堅守,無形中大大的幫了蔣介石一把。

守常德的余程萬和守衡陽的方先覺收到的指令都是「不惜一切代價,與城池共存亡。」這種犧牲都是苦撐待變的弱者為獲得「政略」的機會,而必須付出的代價。蔣介石的褒獎,讓方先覺在重慶淪為笑柄。蔣介石的懲罰,讓余程萬再無上陣殺敵的機會。個人的悲劇,也正是時代無奈的悲情折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