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和成人都有兩種行為方式:認知行為,即行動之前先思考;反射行為,即自發行為。你給寶寶一個搖鈴,他的小腦袋就會想:「我要用手握住這個搖鈴。"大腦把這個信息傳遞給肌肉,指示它們去握住搖鈴,這就是認知行為。如果你用搖鈴敲一下寶寶的膝蓋,只要敲對地方,膝蓋就會自動地抽動一下,這就是反射行為。
新生兒的大部分早期行為都是反射行為,但隨著神經系統的日益成熟,他會有更多的思考。在新生兒階段,大約有75種主要反射動作,其中大多數是出於好奇心,也有的是為了自我保護,有些則為其他目的。下面給咱們這些點開文章的靠譜爸媽介紹一些有趣又有用的反射動作:
一:嘴部反射
這些反射能幫寶寶找到食物來源,消化食物。在這些反射當中,最重要的是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當你刺激寶寶的(按敏感度順序遞減)軟齶、嘴巴內部、嘴唇、臉頰和下巴時,注意看他如何自動做吮動作。與吮吸反射相關的是覓食反射。用你的乳 頭輕觸寶寶的臉,你會看到他朝著乳 頭轉過頭來,好像在尋找食物。覓食反射在寶寶4個月左右時開始減弱,那時對食物的搜尋會變得更加主動。
二:驚嚇反射
如果寶寶突然被放到一個嘈雜的環境中,或你在抱著他的時候突然放開對寶寶頭部或背部的支撐,這時寶寶感覺自己要往下掉了,就會迅速地張開雙臂,手好像要抓住或抱住什麼似的。特別是在無人可以依靠或安慰的情況下,這種反射還會伴隨著痛苦的表情和哭鬧。這種保護性的反射動作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我需要一個人來抱著我。」驚嚇反射在第一個月表現得很明顯,在三四個月時漸漸消失。人類學家推測,這種驚嚇和抓抱的反射動作是以前嬰兒用來抓住自己母親的原始依附行為。
三:抓握反射
用你的指尖撫摸寶寶的手掌,或把手指從小指一側放在他的手心裡,你會看到寶寶緊緊地抓著你的手指。有時候寶寶抓得實在太牢,你甚至可以把他拉起來一些。(嘗試這個動作時,一定要把寶寶放在一個柔軟的地方,如床上,因為寶寶不一定會一直抓著。)抓握反射還有一個例子,放一個搖鈴在寶寶手裡,等你要把搖鈴從這個大力士手裡拿出來時,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抓握反射在頭一兩個月最強,第3個月時開始消失,通常到第6個月時就完全消失了。
四:翻正反射
這種求生性質的反射行為使寶寶的軀幹、頭、胳膊和腿都能保持一個合適的排列姿勢,以便他的呼吸和發育。讓寶寶趴著,觀察他如何努力地抬起頭,並把頭轉向一邊。如果有毯子或枕頭落在寶寶頭上,他一開始會去咬它,然後用力地甩頭,從這邊甩到那邊,揮舞胳膊,把毯子之類的推開,讓呼吸和視線都恢復正常。
五:咽反射
這種行為能保護寶寶在學習進食和吞咽的過程中不會被食物噎住,可以自動地從喉嚨口吐出食物。如果手指或什麼東西刺激到寶寶的喉嚨,他的下巴就會放低,舌頭往前、往下推,把東西推出嘴巴外面。咽反射會持續一生,但舌頭部分的反射會在6個月左右消失。這些反射解釋了為什麼寶寶最初很難吃得下固體食物。
六:頸肢反射(擊劍反射)
當寶寶平躺在床上時,把他的頭轉向一邊,注意看他一側的胳膊和腿會往外伸,而另一側的胳膊和腿向里縮,好像擊劍運動員的預備姿勢。這種反射對寶寶的肌肉發育有利也有弊。它使寶寶看著他前方的那隻手,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隻手裡的玩具上。但它又阻止寶的正前方使用他的胳膊、手和頭部。大概在三四個月 時,這種反射開始減弱,寶寶就可以把玩具拿到面前玩了。
七:踏步反射
抱著寶寶,把他放在桌子上或地板上,讓他有一隻腳可以接觸到桌面或地面,你會發現承重的這隻腳會向上抬,而另一隻腳會向下降,好像寶寶要踏步一樣。如果你讓寶寶的腳趾接觸到桌子邊緣,他會抬起腳,好像要踩上桌面似的。這種反射在兩個月左右就會消失,是一種目的不明的好奇動作。
八:退縮反射
退縮反射能保護寶寶免於疼痛。例如在作身體檢查時,寶寶的腳跟被刺破取血,寶寶的腿和腳就會縮回來,避開疼痛。同時,另一條腿會向前伸,就像要把侵犯者踢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