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強
中國有漫長的邊境線,而守衛祖國邊防線的不僅有解放軍、武警官兵,還有民兵預備役人員,其中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同胞愛國守邊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周邊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三國接壤,邊境線長達800至1000公里,瓦罕走廊是唯一可通車的陸路通道。由於這裡地形嚴峻,形勢複雜,邊防官兵的巡邏範圍又很大很多,守邊任務極其繁重。因此,許多塔吉克族同胞就自覺地承擔起了守邊的責任。 塔吉克族同胞從面貌上看,和中國大多數民族有著明顯區別,因為其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意即「王冠」。當塔吉克族民兵穿上解放軍軍服之後,經常會被誤認為是來華進行軍事培訓的外軍學員。然而,這些外貌上的差別並不影響塔吉克族民兵守衛祖國邊境的忠誠。引用一位塔吉克族同胞的話:「一個農牧民的居住點,就是一個哨所;一位農牧民就是一個邊防哨兵。他們是不帶槍,不拿薪金的戰士。」
帕米爾高原上的紅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在7、8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也被稱為「死亡之谷」。而駐守在紅其拉甫的邊防連是全軍唯一不能乘車、騎馬,只能靠氂牛作為巡邏的唯一工具的邊防連隊。每當官兵們巡邏遇到困難,塔吉克族牧民都能挺身而出幫助解決,他們要麼收留過被風雪困住的守邊官兵,要麼用自家的駱駝、氂牛幫助守邊官兵運送物資。此外,還有很多塔吉克族牧民給守邊官兵當過嚮導。 在每年徵兵季,塔吉克族適齡青年都踴躍報名參軍,根本不需進行任何思想動員。實際上,塔吉克族同胞參軍戍邊的故事早在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就已經為全國人民所熟知。至於塔吉克族民兵協助解放軍守邊的作用有多大,我們只要看一個例子就能明白。在過去20年間,塔吉克自治縣所發生的近百起偷渡事件,幾乎都是塔吉克族牧民抓獲的,一位名叫買買·熱依木的塔吉克族民兵在2014年一個人就抓了28名偷渡分子。
不難看出,正是由於塔吉克族同胞對祖國的無比忠誠、自發而不計任何個人得失的守衛邊防,中國的西北邊境才能變得安靜。所以,塔吉克族同胞是當之無愧的「帕米爾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