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每次回家時,總可以看見身手矯健的老媽在廚房裡穿梭,煎煮炒炸樣樣來都用那瓶油,使用時除了油煙瀰漫,也出現一些臭味。不禁開始想著,一種油適合所有的烹飪方式嗎?
為了想知道油這樣用會不會有害健康,所以特別跑去問了學校的化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要視烹煮方式來決定用油,且不同油品有不同的「發煙點」。那「發煙點」是什麼呢?當油被加熱到冒出煙的溫度,也就是油脂可使用的最高溫度,此時油品也會開始變質、產生致癌物。
一般像是涼拌適合的油溫為要低於49°C,水炒則是107°C,中火炒煮大約163°C,另外煎炒為190°C。但是,不同的油種發煙點各有所不同,好奇之下整理了一些常用油品的發煙點,通常油品在精緻後(較劣質)的發煙點會升高,不同油品的發煙點,決定了不同的烹調方式。
這才知道原來葵花油、豬油等都不適合用來煎炸,不同等級的橄欖油適合的料理方式也不同。在知道了這些常見油品的發煙點與合適的料理方式後,那在下廚時,要如何知道鍋裡油是否要過熱了呢?除了用油溫溫度計外(通常一般家裡不常有這種溫度計),可用「筷子測溫法」,將筷子插入油鍋來測油溫即可做簡單的判斷。
冷油溫:把筷子插入油沒有反應,適合炸堅果類食物。 低油溫:筷子周圍出現細小氣泡,適合炒、油爆。 中油溫:筷子旁出現波紋,且冒出氣泡沒有聲音,適合快炒。 高油溫:筷子旁出現大氣泡,會出現霹哩啪拉的聲音,適合油炸、煎肉或魚類。
知道了這些小常識後才發現,原來一種油品可能不能拿來煎煮炒炸的,可是要留意一下油品的發煙點囉!除了在選購好油之外,在實際上更要正確地使用,才不會吃進變質油與致癌物,花了大錢買好油卻傷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