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撕"三星 那些靠"吹"的都傻了

@ 2016-05-28

5月25日這一天,值得所有中國企業銘記。

就在這一天,華為「悍然」向全球智慧型手機「一哥」三星打響了專利戰,而且是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大「戰場」同時發起。

據觀察者網稍早前報道,此次專利大戰的兩大戰場分別為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華為方面指控,三星未經授權在其手機中使用了華為的第四代(4G)蜂窩通信技術、操作系統和用戶介面軟體。

華為認為,作為專利權人,其有權從尚未獲得許可的公司獲得合理賠償。華為還希望三星尊重華為的研發和智慧財產權成果,停止未獲得許可情況下的專利侵權行為。

對於此番「主動發難」,華為智慧財產權部部長丁建新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希望三星停止侵犯我們的專利,並從華為取得必要的許可;以積極合作的態度與華為一起共同推動產業進步。」

華為對戰三星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近期另一條相關聯的消息是,華為與蘋果交叉授予專利許可情況得到了公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署最新公布的許可備案登記信息顯示,2015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在其中,作為長年手機終端業界翹楚的蘋果,竟然在專利授權上嚴重落後於華為;而更可怕的是,按照《北京商報》此前的初步估算,蘋果每年向華為支付的專利費可能甚至高達數億美元!

完全可以這麼說,華為此番借「專利」來發難,完全是基於一種主動的戰略謀劃。雖說華為起家靠的為企業用戶提供服務,特別是供應通訊設備以及提供通訊業的基礎設施服務;不過,近年來,華為消費者服務,特別是其中的手機終端業務得到了極為迅猛的發展。尤其是在2015年,消費者業務更是迎來了爆髮式的增長,較2014年上漲幅度竟高達72.9%。毫不誇張地說,消費者服務,特別是智能機的產銷,目前已經成為華為最活躍,增長也最快的一個業務板塊了。

華為決定在手機終端板塊有所作為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更重要的是,多年深耕研發的華為,在技術與專利壁壘方面,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

華為年報顯示,在2015年,華為公司對新技術、新產品和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投入達596億元人民幣(92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5%。根據統計,華為從2006年以來,其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0億人民幣(約370億美元),2006年,華為研發投入僅為68億人民幣,此後每年保持階梯式增長。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15年國際PCT專利申請數量統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了3898項專利,較上年增加了456項。截止2015年底,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這些專利包括對智慧型手機具有很高價值的LTE通信、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用戶介面等專利。

華為曾表示,其累計申請了52550件國內專利和30613件外國專利,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第一。

據觀察者網了解,截止2015年底,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這些專利包括對智慧型手機具有很高價值的LTE通信、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用戶介面等專利。

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長極其迅猛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既然蘋果已然「就範」,那麼對還尚未認清形勢的三星,華為還是有必要稍微「提點」一下。

由於華為當今佔據統治力的研發優勢,兩者之間的專利大戰,未必會上演此前在蘋果與三星之間的那一幕惡鬥。其實,從丁建新的話中,人們可以聽出華為的言外之意:如果三星願意就專利問題承認華為的領先優勢,那麼華為應該是非常願意與之實現庭外和解。

要知道在蘋果與三星那場無比慘烈的專利戰中(雙方產品都曾在美國市場遭禁),兩敗俱傷之下,雙方最終仍然選擇了和解。更何況,這回的華為手中拿著遠為優質的籌碼。

能「手撕」三星 華為靠的從來不是「吹」

然而,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就在2014年,不少業界人士在把華為與小米、任正非拿來比較,小米的「飢餓營銷」與「網際網路思維」大受輿論追捧。

那一年,研究機構IHS的中國市場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小米第一,蘋果第四,華為屈居第五。就在同一年,雷軍暗暗許下了「把蘋果踩在腳下」的志向。這位更會講故事的營銷大師,甚至被輿論賜予「雷布斯」的雅號。

如果說小米是輿論場備受追捧的光鮮白領,那麼華為就彷彿是工廠里的車工,只懂得埋頭幹活,全身上下粗布衣服,也不願多講究,舉手投足都透著股濃濃的土氣。

2014年初,酷六創始人李善友更是以一篇《華為身處「創新者的窘境」,而渾然不覺》雄文,文中充滿了對土氣華為的不屑。李善友覺得,任正非與華為大概並不理解,移動網際網路所具有的「顛覆性」意義。

李善友言之鑿鑿的宣稱:

「今天評判一個公司死亡的標準,已經不是指公司虧損或者破產,而是指它收入不再增加,在新興時代的影響力消失,這就等於死亡,微軟正是如此。以此標準,從華為的增速、市場成熟度,我認為華為正在走向死亡,我甚至可以危言聳聽地說:華為已死。」

針對此番「危言聳聽」,任正非卻依舊保持了自己的淡定。根據華為員工在其網路社區上的曝料,在2014年消費者業務團隊的一場午餐會上,他再度強調「不要對標小米、蘋果和三星」。

更重要的是,他在同年所說的另一句話卻在今天看來成了一句「神預言」:

「未來5至8年,會爆發一場『專利世界大戰』,華為必須對此有清醒的戰略研判和戰略設計。」

未曾想任正非此言竟一語成讖,而且還比預想的要更早一些;更何況,這回挑起這場大戰的恰恰就是華為自己!

任正非曾反覆強調「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華為要有戰略耐性。他認為,華為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戰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堅持自己已經明晰的道路與方法,穩步地前進。

在這浮躁喧囂的時代,任正非更為看重的還是「定力」

如今,華為膽敢向世界級的科技公司公開叫板,要求收取「保護費」,其背後真正的邏輯卻始終未變——怎管他外界喧囂不斷,保持定力,甘坐冷板凳。

華為正是因為堅持二十幾年不動搖,才走到今天,非常難,不容易。

與華為目前的躊躇滿志形成鮮明對照的,便是小米如今受制於專利保護的窘境。雖然一度靠營銷方面的驚人表現,小米一度取得過驕人的業績,但在大量產品組件都得靠買的情況下,小米無疑要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2014年初,雷軍曾表示,今年要進10個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俄羅斯、土耳其、巴西等。當年年底,剛剛進軍印度的小米,就收到愛立信的專利訴訟,隨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下髮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小米不得不答應每台設備預繳100印度盧比(約9.7元人民幣)於法院提存的條件,以能繼續向印度銷售基於高通晶元的手機。

業界巨頭蘋果公司選擇「臣服」於華為的專利優勢,是另一個鮮活的例子。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鐵流認為,蘋果的專利雖然很多是關於軟體和一些技術應用層面,但總體就顯得比較「雜亂」,特別是在通信專利方面大幅遜色於華為——有用於接收觸敏顯示設備上的文本輸入的方法和系統;向後兼容的擴展圖像格式;多點觸摸輸入辨別;抵抗被給予的濫用負載的負載分配設備和I/O架構;用於組織和呈現媒體項目的集合的設備、方法和圖形用戶介面;使用電子設備的安全元件來進行在線支付;用於動態校準相機系統中旋轉偏移的方法等技術專利。

另外,也有一些讓人看起來非常「水」的專利——蘋果手機的包裝、蘋果店內iPad支架、圓角矩形、滑動解鎖、蘋果專賣店的玻璃樓梯……還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專利,比如用於資產租憑管理的系統和方法。

正是在通信專利上蘋果大幅遜色於華為,蘋果手機的基帶完全仰仗高通曆代手機的信號都算不上優秀,部分還存在信號問題……而這正促成了去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這一事件。

走到今天 靠的是「很笨很傻」

去年雙11節期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表示,華為靠的不只是情懷,而是踏踏實實的產品和服務。

余承東說:「華為是實力型的公司,屬於長跑型選手,基於保密其實很多研發中頂尖技術我們都沒有說。我們做事不是追求概念,情懷不能當飯吃,華為是靠扎紮實實的實力做手機,並非靠營銷宣傳,雖然很笨很傻,但我們很努力,很執著很聚焦。」

余承東坦承,華為「很笨很傻」

而在2014年,借著一項驚天動地的廣告策劃,華為既是為了做宣傳,可也更是為了明心志。那年的6月5日,華為在多家媒體上刊登半版廣告,稱華為堅持的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學習。

在《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半版廣告

該廣告的配圖,是4月在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一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台前,低頭念著發言稿。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網友們用「掃地僧院士」、「光腳院士」來形容這位遙感領域的泰斗級專家。

華為的這則廣告構圖很簡單,左邊是李小文的照片,右邊用深紅行楷印著兩行字:「華為堅持什麼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學習。」

這則廣告於6月5日在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人民郵電報等報紙上同時刊登出來。

微博上,經濟參考報、中國企業家雜誌等媒體於近日轉發了經濟觀察報於2009年3月刊登的李小文專訪文章。

只不過,在該文章前,這幾個媒體都加上了這麼一段話:「華為堅持什麼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學習。李小文搞科研,從來不懼怕外國權威,敢於與同行爭論。李小文身上的那點純粹,正是大多數俗人所不具備的。對科學家來說,純粹是牛頓頭上的那顆蘋果。日之所思、夢之所縈,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問題。這正是華為要認認真真向李小文學習的原因。『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