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教學法」分享~我的土法煉鋼篇

@ 2016-05-28

上學期嘗試運用均一教育平台的資源導入數學課中,

它已成為孩子課前自學以及課後自我練習的優秀「學伴」。

初嚐「翻轉」的美好,於是更想在其他科目上也改變。

寒假中沒機會北上參加翻轉教室工作坊,

實際聆聽台大葉丙成教授、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的實際經驗分享,確實可惜~

帶著遺憾開學不久,卻很意外的在網路上看到這場工作坊的部分錄影。

欣喜之餘,和老婆兩個人,夜深人靜一口氣看完影片,

並再次對照張輝誠老師分享的「學思達教學法」講義編寫原則、相關想法及理念。

那晚,我們兩個

興奮地談著那有福氣,身為教師的感動~

躺在床上,腦袋卻想:國小高年級的孩子,也需要「學思達」!

這童年最後一個階段的國語課,

也許更該把握可以加強孩子「自學態度、思考習慣、口語表達」三方面能力的機會。

迫不及待的想嘗試編製以提問為形式的講義,

並試著加入補充資料,進行國語課的小小改變。

沒有實際觀課的我,在看完影片及文章後,猜想:

「學思達教學法」應是~

教學者將備課的過程消化後,編製成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形式,

在課堂中進行小組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採「閱讀自學、討論思辨、分享表達」進行,
學習的主權,從「傳統教學者的講述」移轉到「學習者的主動思考」。
課堂中將不再是單向的給,而是真正的活絡互動。

張輝誠老師的網站上,皆是高中國文科的講義,

自然是不會出現國小的講義示例,

也沒看到如數學「雲端教室實驗部落格」,這類詳實的經驗分享,

於是,我想那不如就自己「土法煉鋼」吧!

是的!我是從「教師用課本」開始的。

於是,我編了幾課「講義」~說是講義,其實也不對。

因為補充的資料不是很多,應該還無法達到,自學部分的大量閱讀刺激。

再者,其中也不完全是由我自己設計的提問。

但與其等支援(資源?),不如實際試試看吧!

也許跌跌撞撞地摸索經驗,也可以成為再往前行的提醒。

所以我帶著試編的補充講義

就開始了這學期的國語課~

別忘記,

當然還有輝誠老師設計分享的評分表,也一定要帶上。

提供給孩子們互評,學習聆聽之外也學習判斷。

教學過程採「閱讀自學、討論思辨、分享表達」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閱讀時間

班上孩子常規一向都很好,在自己閱讀資料時,依然專注。

除了用心看之外,有的同學還會自己畫記呢!

小組討論

每一個孩子,那投入討論、分享彼此想法的眼神,

真的如同張輝誠老師所說~會發光!

組間巡視的我,聽見孩子針對彼此對內容的想法,做溝通與整理。

還能給予討論時的引導或提問。

這步驟讓我真的很開心~

上台發表

雖然這兩年的簡報比賽過程已有許多口語訓練,上台並不是難事。

但要將小組討論的結果,立即性、有條理的分享給同學,

確實值得再多練習、再期待。

我相信,當發表的機會越多、次數越頻繁,自學閱讀將會越專注、討論將會越聚焦。

而其實有些孩子表現已經很好了。

從後來收回檢視的講義中,

發現也許在時間的分配上不足以讓孩子記錄下更細膩地討論過程,

但也可以看見了孩子們在討論時的投入與想法軌跡。

這幾天孩子在聯絡簿上告訴我,

他們喜愛這樣的改變、喜愛這種在上課時要一直不斷動腦的改變。

而對於課本裡文章想傳達的含義,孩子們似乎也更能體會了。

想想,語文課的學習除了形音義之外,

「體會、感受與思考」,不也是應該重視及練習的嗎?

看到這些回應時,除了開心之外

我更想告訴孩子:

我真的好喜歡看到你們,那種投入在學習上的熱情、那種會發光的眼神!

後記:

這樣就叫做「學思達教學」了嗎?

土法煉鋼的我,看到孩子的正向熱情反應,我反而更想觀課了!

想知道其中更細膩的部分,究竟在哪?

教學的過程唯有更切中核心,

引導孩子思考才能更聚焦、更有效率吧!

此外,

編講義確實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但一直被教科書「餵養」的我,是不是也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識呢?

還想繼續改變中,我需要「取經」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