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嗎?世上最棒的廚師是誰嗎?
曾經有位美食家講過:「世界各地最棒的廚師,一定是某人的媽媽。
」也許媽媽們會做的菜不多,可能就是那幾樣,也許媽媽做的菜沒有外面好吃,但媽媽做的菜充滿了愛的味道。不管是貧窮,還是小康,過去還是現在,媽媽總會千方百計地做出味道最好、營養價值最高的菜來滿足孩子的胃。當看到孩子大口大口的地吃飯時,媽媽便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那是世界上最動人的畫面……
從小到大,媽媽為我們做了無數道菜,不管美味與否,那都是每個人熟悉而又難以忘懷的味道。出門在外過生活,最念念不忘的那道菜也一定是家裡媽媽做的菜。
媽媽做的菜
偶爾從雜誌上,讀到最有媽媽味道的八道菜,我的眼睛便氤氳起來,我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媽媽,想起了媽媽做的菜。
記憶中,我小時候,媽媽很忙!但無論再忙再累,只要孩子們提出要吃什麼飯,媽媽一定會做給我們吃。媽媽在廚房中忙碌的身影,成為我記憶中一道抹不去的風景線!
每年冬末春初的時候,我們家的餐桌上,一定會有可口的薺菜餃子,因為那是我最喜歡吃的!薺菜是一種時令野菜,最佳食用期就那麼一二十天,媽媽總記得在這個時令中,挖些新鮮的薺菜回家,然後,把瘦豬肉與蝦仁剁碎,和切碎並用開水焯過的薺菜調製成餃子餡,每次不等香噴噴的餃子煮熟,我已早早守候在廚房門口了,那時的我以為,薺菜餃子便是天下最美的美味佳肴了!
薺菜餃子伴我渡過了幸福的童年,之後,我長大,到外地求學、工作,能吃到媽媽做的薺菜餃子的機會漸漸稀少,於是這鐫刻著深深母愛,充溢著媽媽味道的薺菜餃子,便會常常被我深深懷念!前幾日,坐班車來上班時,我特意遙望窗外,希望在滿眼翠綠中,能探尋到薺菜的身影,車速不算快,但我心戚戚,我知道,看也是徒勞,與故鄉隔了幾千里的距離,這裡又怎麼可能有薺菜的身影呢?
媽媽做的菜,我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只有在三伏天(天熱才能吃,其它時間天氣太涼)才可以吃到的涼麵條。媽媽做的涼麵條,特別的筋道,口感滑嫩,再配上用花椒水、搗碎的大蒜、醋調製的湯羹,拌上家裡自製的皮蛋和醬肉絲,味道就更美了。不過做涼麵條的工序有些複雜,每次媽媽都忙活上好大一陣子,等可口的涼麵端上餐桌,媽媽早已滿頭大汗。可看到我們幾個小饞貓,津津有味的大吃起來,辛勞的媽媽,臉上立即展開幸福的笑容。那時的我雖然並不熱衷於美食,但因為愛吃,也曾一度有過,要跟媽媽學習的想法,可最終還是半途而廢!現在想來,實在是一件憾事!
在青島上班的時候,我曾去餐館吃過幾次薺菜餃子,也曾去韓國料理吃過冷麵,但是它們的味道,與媽媽做的,相去甚遠,再後來,我輾轉客居江南,魯菜已是難得吃上幾次,更甭提其它了。
前些日子,我曾天真地讓媽媽寄些薺菜給我,媽媽說:「傻孩子,不等薺菜到你那裡,它早已爛掉了,等你回來時,媽媽一定給你做薺菜餃子」,我默然的掛上電話,心中一片悵然。
媽媽做的菜,不是最好的,卻是我一生,不會再遇到的美味。
為媽媽燒菜,陪她吃飯!
20幾歲的我們享受著都市盛宴的繁華,今晚淮揚菜,明早西餐廳,周末海鮮宴,嘗遍了各種美味,舌尖上總是缺了點兒什麼……
早晨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懷念中學時候的煎雞蛋;高檔麵館里的西紅柿雞蛋面賣相有餘,味道不足;色彩艷麗的時尚素食終究比不上媽媽做的清炒大白菜。母親給予的味覺記憶,永遠植根在我們的心中。
《舌尖》系列之所以感動了那麼多人,源於開拍之初陳曉卿就對導演們說「我們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時候媽媽給我們做的那些美食。」 於是,蓮藕排骨湯、麻婆豆腐、魚香肉絲,這些家常的菜肴,出現在《舌尖》里。於是,跳跳魚、山東煎餅,這些地方性菜式,帶著家中小女孩的期許,出現在《舌尖》里。
在陳曉卿看來,美食只是出發點,不是目的地。他想表達的,是中國人的味蕾記憶。「你的胃能夠接受的東西,是固定的。這個味覺記憶,它不會變。」陳曉卿說,「母親給予的味覺記憶,會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裡。這個過程,如同學習母語,小時候吃的東西,無論走到多遠,它都像一個巨大的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是永遠心靈深處的故鄉。」
簡單的食材在媽媽的手下成為一道道美味的「媽媽菜」,穿插在我們20年的大半時光里。「媽媽菜」很簡單,卻總是能抓住我們的味蕾,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廚師,燒出的菜總是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彌足珍貴,回味無窮,牽引著我們踏上回家的路。
最愛媽媽的味道
這是一部關於母親的短片,由多部電影以及微電影混剪而成,她沒有大道理,她只知道:多吃點,吃好點,比什麼都重要。沒有珍貴的原料,複雜的做法,但她卻是世界上最棒的廚師。如果你的媽媽已經50歲,離家在外的你每年只能陪媽媽吃10次飯的話,那麼,直到媽媽85歲,你只剩300次機會陪她吃飯… …
一個個熟悉的影像,緩緩的音樂,娓娓道來的配音,慢慢會把人帶入那兒時的回憶。這樣的混剪總是能讓人折服於影像藝術的威力。雖說這應該是某品牌的軟植入短片,但是卻深深打動了觀眾。獻給那個你漸漸長大,她漸漸變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