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大師楊春暉-從毛頭小子到「蠔油尊者」

@ 2017-01-22

他曾是「大董」的副總廚,高強度的工作與壓力錘煉了他精益求精的品格;

他曾師從烹飪大師屈浩,是魯菜泰斗王義均的徒孫,師傅之情如父母一般被他看重;

他是一名清華大學的客座講師,「九個標準」寫進了他清華大學培訓的教程中,也一直被他牢記於心中。

他就是楊春暉,當下的角色是李錦記高級全國廚務經理,戲稱自己從「廚子」到「賣醬油」,楊春暉走出後廚房化身為一年飛十幾萬公里的空中飛人,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演繹著廚師不是一般人的真實生活。

楊春暉

李錦記高級全國廚務經理

北京屈浩烹飪學校客座講師

世界烹飪聯合會中國名廚委委員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客座講師

AACTP國際認證培訓師

全國烹飪大賽裁判

國家職業技能鑑定專家

高級烹飪技師

中國烹飪大師

從毛頭小子到蠔油尊師

秘訣是一個「熬」字

楊春暉廚師生涯的最開始和許多普通學徒工沒有任何區別,千篇一律的枯燥與辛苦,離經叛道的毛頭小子突然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軌道:每天五點起床,比別人早到三個小時,從最基本的雜活開始做起,卻一分鐘也不敢懈怠。總是最後一個離開,一天忙碌下來有時只想倒頭大睡,但自己還是堅持不論都累都會瞅上幾眼烹飪書籍。如果說曾經入了廚師這一行是迫於生活的無奈之選,那麼接下來的路,楊春暉選擇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攻克這一路風雨的秘訣—楊春暉用一個「熬」字簡而概之。「這一行有很多的東西,你不熬到一定的份上你很難理解,尤其對烹飪技術來講,你沒有經過一個堅持、忍耐的過程,你沒有一個紮實的基礎和底氣,有些東西你永遠悟不到。這不是說給你一個配方你就能明白的,這要靠修行。」

「大董」是人生的里程碑

加入李錦記成功轉型

加入「大董」的團隊是楊春暉履歷中不得不提的一頁,從廚師長做到副總廚,再成為大董主管培訓的總廚,楊春暉在一流的菜品服務體系中受益匪淺,除了管理出品還要肩負協助培訓廚師隊伍,強大的工作壓力與強度也在不斷錘煉著他對自我更好的要求。

也許是在「大董」中管理者的基因被激活,楊春暉選擇了「跳出圈子看問題」,在2010年加入了李錦記的廚務團隊,擔任李錦記全國廚務經理一職。

就這樣,楊春暉完成了廚師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角色轉換,開始了新的更具挑戰性的人生修行。

絡繹於道

接踵扣關

曾經後廚房就是楊春暉的「主力戰場」,如今他一年中有360天的時間都是在路上。一年十幾萬公里的飛行里程,在家中呆的時間屈指可數,辛苦不言而喻,但在楊春會看來,這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修行。

「絡繹於道,接踵扣關」,楊春暉說,這用來形容他如今的工作再合適不過,在東奔西走的的過程中,他也結識了很多朋友,原來「不咸不淡」的點頭之交,變成現在「有滋有味」的兄弟,在這些人身上更看到了自己的淺薄與不足,受益良多。

在李錦記的廚務團隊中,更有親如兄弟的「八大金剛」,大家在團隊中各司其職更是一種互補共進的關係,在整個團隊之中,楊春暉一直在這些關係的協調與調度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一個好廚師的自我修養

曾師從烹飪大師屈浩的楊春暉稱,自己從小到大跟過很多師傅,在每一個師傅身上都學到了很多終生難忘的本領與品質。他說「人的這一生不是你在影響別人,就是別人在影響你」,如今楊春暉成為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特聘客座講師,「傳道授業解惑者」成為了他的又一重角色。他對烹飪的理念與堅持也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廚師們。

對於收徒弟的標準,楊春暉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九個衡量指標:

一、從事這個行業的願望

二、忍耐力

三、悟性

四、專業度

五、規範度

六、適客度

七、綜合素質

八、應變能力

九、培訓的能力(培訓是最有效的溝通)

對這九項分別打分,總分達到一定標準才能收其為徒。這九個標準,不僅是楊春暉收徒弟的標準,也幾乎可以看作是他對一名好廚師的要求與期待。

入行至今的30餘年,除了功成名就的事業成果,學有所成的徒弟們又何嘗不是楊春暉最大的財富呢?

而說起甘苦,楊春暉提到自己做廚師時日日與爐火為伴,走出後廚房天天在路上奔波,陪伴家人的時間像許多其他廚師一樣,少得可憐。因此他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樂趣就是陪兒子玩。事業佔據了楊春暉大部分的時間,而當他回歸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時,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們中的一員。

廚師不是一般人,

不同的大師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

卻都有相同的辛苦與付出。

想要成為真正的廚藝大師又怎能害怕重重關卡的考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