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童年是快樂的天堂,孩子應該永遠笑顏如花、不應淚流滿面;
我曾經以為,讓孩子幸福,是我作為媽媽的責任,孩子的傷痛是我的失職;
我曾經以為,當孩子哭的時候,鼓勵他「不要哭」「站起來」,就可以塑造他堅強的品格,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勇敢的男子漢;
我曾經以為,當孩子哭的時候,用一顆糖、一個玩具,就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破涕為笑、漠視困難;
我曾經以為,當孩子哭的時候,我「狠心」不去擁抱他,我「冷血」不去安慰他,就可以「逼」出他的獨立;
我曾經以為,淚水是軟弱的表現,淚水是無能的象徵,淚水是退縮的前兆,我以為止住淚水就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快樂;
我曾經以為,只要我努力做一個獨立堅強勇敢樂觀的人,孩子就會步我的後塵也成為一個獨立堅強勇敢樂觀的人;
……
然而,我錯了!
孩子,哭吧哭吧,不是罪!
一、當孩子哭時,家長會怎麼做?
絕大多數家長,都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自己就被攪和得七上八下、翻江倒海,甚至被挑起怒火。為了儘快制止孩子的哭,大人要麼採用「硬」的方法:呵斥、恐嚇、威脅,或者粗暴的打罵;要麼採用「軟」的方法:安慰,鼓勵,哄勸,或者妥協,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當孩子哭時,大人通常會有如下這樣一些反應:
1、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2、哭什麼哭?哎呦,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3、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4、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5、你看看你怎麼搞的?還好意思哭?(斥責)
6、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
7、你再哭?再哭媽媽就把你丟在商場不管了!(恐嚇)
8、叫你別哭你還哭?這麼嬌氣,一點出息都沒有!(打擊自尊)
9、男子漢怎麼能隨便哭鼻子呢?記住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鼓勵)
10、別哭了,哭是沒有用的,有什麼想法你說出來!(引導)
11、不要哭了,媽媽帶你去玩一個有意思的東西。(轉移)
12、好吧好吧,別哭了,你想買什麼就買,你想做什麼就做。(妥協)
13、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哭完了再出來。(冷漠)
14、別哭了,媽媽告訴你啊,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講道理)
……
結果會是什麼樣子呢?
你叫孩子「不要哭」,孩子真的就不再哭、變得堅強樂觀了嗎?
第一種,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個不停;
第二種,孩子迫於你的淫威,強忍住淚水,情緒被壓抑;
第三種,孩子在你妥協之後學會利用哭鬧作為威脅你的武器;
第四種,孩子受到鼓勵和啟發,不哭,變得堅強和樂觀。
很顯然,我們都希望是第四種結果,皆大歡喜。
但是,可能性有多少?
無論是恐嚇孩子「不許哭」,還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沒什麼好哭的」,或是威脅孩子「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或是鼓勵孩子「做一個男子漢」,或是引導孩子「把想法說出來」……大人們軟硬兼施,千方百計,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制止孩子哭!是「制止」,而不是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哭!
誠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遠幸福快樂、生活中永遠充滿歡聲笑語,我們常說,看見孩子天真的笑臉,一切煩惱都會煙消雲散。但是,哭和笑,都是一個人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在《將心比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文中詳細說過,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應。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情緒。所謂接受,就是不加指責地承認情感的真實性,不加指責地承認任何人都有產生和表達這種情感的權利。所以,孩子具有「哭」的權利,不應該被否定和強行制止,不應該被壓抑。
我在《何必讓孩子嘗盡幸福的甜》一文中說到,讓孩子自己認識情緒、體驗情緒,大人不必急於安慰、不必急於解決問題,允許孩子和情緒「待一會」。這個過程,就是讓孩子明白,即便是生氣、傷心、恐懼、嫉妒這些負面情緒,這本身也不是一件「錯」事,這是一個人的真實情感,接納它。同時,體驗的意圖在於,要學會辨清自己的情緒。
(辨清?補充一句,很多成人處理情緒問題失敗的關鍵在於,不能辨清情緒,比如,認為自己沒有生氣,其實已經生氣了,所以無法理智地思考和分析生氣的根源,等等,我以後再詳細寫文。)
我們可能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負面情緒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不容許它的存在,它一旦出現,立刻就否定、就壓抑。哭什麼哭?一旦想哭,立刻停止,給我憋回去!!!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理性分析能力還比較弱,如果他的負面情緒總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為什麼我常常有這些「不好的東西」?是不是我有問題?這種自我懷疑,將會潛伏在孩子的思想裡面,一直慢慢帶著它成長。
不得不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在「不接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帶著「不接納」的思想長大,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東西」。
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當我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嚴厲的父母卻橫眉怒目地呵斥我們「不准哭」時,我們咬著牙把淚水吞進肚子裡的感覺是多麼的傷心無助啊?我們是多麼希望爸爸媽媽能夠伸出寬大的臂膀把我們緊緊抱在懷裡讓我們盡情地痛哭一場啊?我們多麼希望肆意流淌的淚水換來的不是指責打罵而是無限的溫暖和無窮的力量啊?……
那麼現在,我們還要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嗎?我們還要把這種「不接納」的思想繼續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並且一代一代綿延不絕嗎?
二、將心比心,接納孩子的情緒,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女人的哭泣是男人的噪音》,沒想到居然博得了眾多女性朋友的共鳴,看來大家的生活狀態都差不多,女人差不多,男人也差不多。從我自己的「哭」,引出孩子的「哭」。
我們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會害怕退縮嗎?當我們遇到打擊時,我們不會沮喪難過嗎?當我們的願望沒有滿足、目標沒有實現時,我們不會悲傷嗎?當別人強迫自己、傷害自己的時候,我們不會憤怒嗎?當壓力太大、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們不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嗎?……
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壓抑,不逃避,我選擇接納自己的情緒,我會找一些安全的方式釋放情緒。哭,就是一種安全的方式,壓力會隨著浩浩蕩蕩的淚水一去不復返。哭,不代表軟弱,不代表悲觀,不代表無能。在情緒釋放之後,我通常也會恢復理智的頭腦、清晰的思路,重新變得冷靜和快樂,然後再去分析問題和思考解決的辦法。
熟悉笑媽的朋友都知道,我算是一個比較堅強樂觀的人,面對問題也習慣用積極的思維去看待,我希望我活得陽光燦爛。所以這些年來,一直不斷有網友向我求助。但是,我不否認自己偶爾有負面情緒,面對壓力會喘不過氣。這個時候,我會找一個「安全出口」,而不是壓抑和否定自己。人生需要勵志,才能積極向上,不過,勵志到強顏歡笑沒有一滴淚水,那也不像一個人了吧?
如果一個人不能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通常,作為父母,也就不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孩子哭時,會制止,會排斥,會抱怨,會煩。
將心比心,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自己哭,也允許孩子哭。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哭,是一個信號,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我會再寫一篇《孩子哭鬧背後隱藏的內心需求》,詳細分析幾個笑笑的實例。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好,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也不夠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夠好,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傷害、悲傷、壓力、委屈、失望等等問題時,能夠保持冷靜和淡定,是不是也太不靠譜了?退一步說,我們自己能做到冷靜和淡定嗎?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只會叫孩子「不要哭」,結果呢,適得其反,孩子往往哭得越來越凶,家長則被鬧騰得越來越煩,搞得兩敗俱傷。
還有的時候,孩子表面上確實不哭了,貌似家長制止成功,但是,情緒背後真正的根源並沒有得到解決,而孩子的內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怕他一哭就會失去父母的愛、就會惹父母生氣、就會被打罵處罰!所以,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許你可以教出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但是很遺憾,他也可能是一個缺乏自信、心理壓抑、更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被壓抑的情緒,會憋在心裡,找個機會轉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遷怒」。被制止的哭聲,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比如,他上午想哭的時候,被大人喝斥,他強忍住了;結果中午,他帶著情緒吃飯,故意打翻了飯碗,又引來大人一頓臭罵。瞧,沒有被合理解決的情緒就是這樣惡性循環。
其實,我們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哭,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發泄,哭是表達內心的本能反應,我們成人也會偶爾哭一哭來緩解壓力。哭與笑一樣,是人的兩種不同情緒。為什麼孩子笑的時候,不去制止?他哭的時候,要去制止呢?
如果允許孩子哭一哭,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嗎?
什麼也沒有!
「哭」,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於: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從心底里討厭孩子哭,故而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去對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嚇、威脅,結果有可能導致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應付。
所以,別著急,請先讓孩子把不滿的情緒通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緩一緩,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實際問題。
三、如何傾聽孩子的哭泣?
前面已經說了,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粗暴制止,尤其是不要表現出厭惡的樣子,嫌孩子哭得煩死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情感得不到接納和宣洩,不利於心理健康。
哭,是孩子的「語言」,父母要學會傾聽。
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多聽、少說。
當孩子哭的時候,蹲下來,陪在孩子身邊,必要時伸出我們寬大的臂膀,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哦,在我這麼傷心的時候,有爸爸媽媽支持著我!」頓時內心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不要打斷孩子的哭泣,多一點耐心,不要煩。正如我自己在哭泣時,壓力會隨著浩浩蕩蕩的淚水一去不復返,孩子也一樣,在盡情哭過之後,會感覺很輕鬆。從生理的角度說,哭泣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心理調節過程。
不要急於發表意見,不要急於勸說孩子,不要急於講道理,不要急於解決問題。正如我自己在哭泣過後,通常會恢復理智的頭腦,重新變得冷靜和快樂,孩子也一樣,把情緒安全地釋放了之後,每個人都有自我恢復機制。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變得堅強。
孩子在哭泣的時候,也許並不一定需要我們做什麼,並不需要我們的評價、安慰、鼓勵和指導,真的,你會發現,孩子剛才還傷心欲絕一把鼻涕一把淚,一會功夫又活蹦亂跳嬉皮笑臉了。正如我自己在哭的時候,也許也不需要別人做什麼,只要有一個肩膀供我盡情哭泣,就足夠了。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還是需要我們的安慰和幫助。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你是不是很難過?沒有這個,你是不是很傷心?做不好,你是不是很生氣?……媽媽也和你一樣……」如果爸爸媽媽「懂」他的心,他感覺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那麼,他就不會頑強抵抗,不會壓抑不滿。
讓我們做孩子的「情緒垃圾桶」,平靜地、耐心地傾聽,允許他自然地釋放情緒。當他把「垃圾」倒得越徹底,他所能容納和承載的東西,將會越多!
四、在孩子哭過之後,家長要做什麼?
接納情緒,只是情緒管理的起點,並不是終點。
一旦我們允許孩子通過哭表達情緒,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後面的過程,開展起來往往會順利得多。反之,如果你一開始就制止孩子「不要哭」,他會反抗,從心理上有牴觸,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將會舉步維艱。不信,你可以試試?
1、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後再遇到一些事情時,可以「說出來」,代替「哭」的方式。
說出來,比如,我正在搭積木,你打擾我了,我還沒玩夠,我很生氣;比如,丁丁拿走了我的圖畫書,弄髒了,我不高興;比如,我不願意媽媽抱著別的小妹妹,我想要媽媽抱我;比如,我非常喜歡那輛遙控飛機,我很想讓爸爸給我買一個;……等等。
當然,並不是所有「說出來」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應該得到滿足,這需要家長的判斷和決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說出來」比「哭出來」好。
2、如果「哭」不足以宣洩情緒,引導孩子採用其他安全的方式。
比如,砸枕頭,撕紙,瘋狂地跑步,做運動,找個地方自由地吶喊,大聲地唱歌,或者,讓孩子把糟糕的心情用筆胡亂地畫出來,等等。
3、幫助孩子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等孩子釋放情緒之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只要情緒背後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下次就不會重蹈覆轍。想一想,成人不也是如此嗎?正是因為很多人一開始就不接納情緒,也不會安全地釋放情緒,所以,反反覆復陷在情緒中無法自拔,不會理智地分析。
五、哭(釋放情緒)與性格堅強的關係。
說到「哭」,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脆弱」「軟弱」「無能」「悲觀」。
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堅強、勇敢、樂觀,這些都是人性中美好的品質,每個人都嚮往自己成為這樣的模範。然而,堅強是「裝」出來的嗎?是「壓抑」出來的嗎?是「強忍」出來的嗎?
我們常常這樣理解,堅強的人,很少哭。可是現代社會裡,有多少人活得「真實」?很多人都在偽裝堅強,表面上看起來活潑樂觀,內心卻無比脆弱,千瘡百孔,經不起風吹雨打,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一個人的內心強大,不是靠壓抑出來的!堅強、勇敢、樂觀,這些正面的品質,是建立在悲傷、憤怒、沮喪等等負面情緒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恰恰決定了一個人的積極品質。
當管理情緒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再是接納負面情緒的主要問題了,而是怎樣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通過改變認知、調節思維方式、發揮智力結構等等途徑,以後我再專門討論。有一句話我說過好多次,有怒火,壓抑不發泄,和根本沒有怒火,這是兩個境界。
六、對「允許孩子哭」的誤解。
1、「允許孩子哭」並不等於「鼓勵孩子哭」。
肯定有人會說,孩子養成哭哭啼啼的習慣多不好?尤其是男孩子,要做男子漢,怎麼能那麼嬌氣?
第一,有時候淚水不是一個人的理智可以控制的,這可能涉及到生理結構。從《女人的哭泣是男人的噪音》後面的諸多評論中,我看到很多人都說:我想哭的時候根本控制不住。確實如此,我也是,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怎麼看事情,假如事情真的觸動了我的內心,眼淚是嘩一下就會滔滔不絕湧出來的。至於那些不愛哭的人,他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他們的淚腺沒有這麼發達,也不一定代表他們就更堅強。所以,孩子也是如此,並不是你說一句「不要哭」他的淚水就能咽回去的,更何況,孩子的自制力還需要慢慢培養。
第二,孩子一旦已經哭了,你光是說「你要堅強」「你是男子漢」,很多時候不起作用,孩子哭得更凶,你更煩,束手無策。如果希望和孩子建立一個溝通渠道,那麼,我們需要接納孩子、懂孩子。所以,「允許孩子哭」的意思,一方面是尊重孩子表達情緒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傾聽孩子哭泣,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第三,我們並不是任由孩子哭了一通就沒事了。假如真的哭完就沒事了,那麼孩子可能會想:哦,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還哭,久而久之養成動不動就哭的習慣,甚至把哭鬧作為威脅大人的武器。上面我已經分析過,孩子哭了之後,家長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傾聽,更要引導和幫助,比如,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讓孩子分析自己的需求並解決問題,等等。這些做法,都是在以防「重蹈覆轍」,也就是減少以後再次哭的幾率。可見,並沒有「鼓勵孩子哭」。
2、「允許孩子哭」並不等於「哭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還有的家長會這樣說,孩子哭的時候我告訴他:「不要哭,哭不能解決問題,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堅決同意,沒錯,哭確實不能解決問題!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當然知道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我仍然需要通過「哭」的方式來釋放壓力,緩解情緒的緊張,或者表達內心的委屈不滿,等等。哭有用嗎?沒用,好像對解決問題沒有直接的效用;但是,又有用,因為對調節我的心態、恢復我的智慧,是有極大幫助的。
假如家長對孩子這麼說了之後,孩子能夠停止哭泣,並且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那麼,這樣做相當相當成功!
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會聽這句話嗎?
顯然不是。
反正笑笑不是永遠這麼「聽話」,從向我求助的N多網友描述的孩子情況來看,形勢更沒有這麼美好。孩子根本不明白「哭不能解決問題」,他只是需要釋放一下他真實的情緒而已。此時的家長,是不是開始責罵孩子任性、壞脾氣、不講道理呢?
所以,又繞回來了,第一步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啊。
你會發現,一旦孩子的情緒得到了接納、得到了安全地釋放,他就會有一個自動的機制去恢復。哭過之後,就會恢復理性和冷靜,恢復他的智慧。一個人恢復冷靜了之後,才能再講道理、再積極思考,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遺憾的是,人們第一步總是走錯,情緒一來就壓抑、就否定、就排斥,結果是越壓抑、反抗越大,最後連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了。
處理負面情緒的三個步驟,我在《何必做一個強顏歡笑的「偽快樂媽媽」》一文中詳細分析過,這裡再次強調。第一步是接受和承認情緒,坦然面對,不要急於擺脫,不要逃避。我們僅僅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第二步是,安全地合理地釋放情緒。「安全」,指的是不傷害別人的做法;第三步是,理智地思考引起負面情緒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集中在情緒。
所以,只有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才能進一步幫助他解決問題。
3、「允許孩子哭」並不等於「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哭,是源於一定的需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應該得到滿足,並不是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正確的。這要家長做判斷和決策。對於原則性的問題,如果孩子一哭一鬧一發脾氣,家長就妥協讓步,那麼,孩子就會發現哭鬧的「好處」,以後把哭鬧當成威脅大人的手段。所以,家長的立場要堅定。
允許孩子哭和堅持原則,並不矛盾。即便對於不能滿足的需求,仍然可以允許孩子哭。比如,孩子想要買很多玩具,媽媽不買,孩子哭,那麼,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通過哭泣發泄他的氣憤,甚至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他:「那個玩具真好玩,我也想買,可惜我們今天已經買了3個了,不能再買……」同時,媽媽要「狠狠」地堅持原則,說不買就不買。態度雖然是平靜的、溫柔的,但是,立場是堅定的。對待不良行為,也是如此。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了,他反而更能遵守我們在「行為」上給他設立的規則和界限。改天我再專門寫文。
4、「允許孩子哭」並不等於「誇大孩子所受的傷害」。
今天討論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哭。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握「度」?
比如,孩子重重摔了一跤,家長跑過去,接納他、理解他、允許他哭:「啊,寶貝摔傷了沒有?疼不疼?如果疼就哭出來吧!」這下可好,孩子本來不想哭,也許拍拍屁股站起來就沒事了,卻被家長慫恿哭了。
允許孩子哭,是接納孩子已經存在的情緒,但是沒有必要小題大做,誇大孩子所受的傷害。具體情況,具體判斷,要靠家長自己的洞察力。你能感覺到:孩子此時是否有情緒?是否有內心的某種需求?是否需要我的理解和接納?這個「度」的問題,我也在繼續摸索和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