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自行車為何不在國內生產?

@ 2016-05-26

高端自行車為何不在國內生產?

上海展Liv展台

筆者近段時間走訪了多家廠商,囊括整車、前叉、三件套、腳踏等自行車的基本產品,其中大部分為台資企業(誰讓有台資背景的企業占據了國內自行車市場半壁江山)。除了體驗到自行車製造的嚴謹和複雜外,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自行車廠商,特別是台資廠商,目前還沒大規模將高端的產品放在國內生產,國內的產能更多是供給入門產品或者OEM代工。

據悉,捷安特崑山工廠所生產的最高端車型,為ADV級別的碳纖維車款,而頂級的ADV SL級別的車型,無論是TCR、PROPEL、DEFY還是XTC,全部都由台灣總部生產;維樂也將2016年的拳頭產品Angel系列坐墊留在台灣生產,崑山工廠主要經營入門級產品和OEM代工業務;全球最大腳踏生產商維格將旗下高端品牌XPEDO的鎖踏產品全部留在台灣生產,還有其他專攻AM、DH使用的高端平踏也大多在台灣製造;鑫元鴻短期內也不會將自有品牌XERO的生產遷到國內;信隆實業雖然將絕大部分的產能都轉移到國內的三個生產基地,並在國內A股上市,但是台灣還是保留著一家手工打工高端零配件的小工廠。

從信隆實業在1991年在深圳註冊公司,或者捷安特在1993年創立崑山工廠算起,台灣自行車企業在國內投產已經有了二十多年的歷史,雖然海峽兩岸產品分布逐漸趨向平衡,但是國內主攻入門產品(整車或零配件都是),台灣力推高端產品的模式依然難以撼動。從表面的認知來看,很多車友會將其歸罪在國內工廠技術水平的不濟,但問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還有更多的市場、政策、消費者認知上的因素。

捷安特工廠一角

不完善的產業鏈

中國已經被冠以「世界工廠」之名多年,國內基礎工業的齊備程度放在世界範圍也首屈一指的。不過在現代自行車生產領域,國內的起步還是較歐美和台灣慢上一個時代。按照產業轉移的常理,往往高附加值的生產線是最能承受高人工、土地成本的,所以台灣廠商在將產能轉移到國內時,高端自行車產品自然會是「留守者」。

論自行車產量,中國絕對是世界第一名,根據《美騎中國運動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自行車產量高達8305萬輛,在巨大的體量下,各種自行車零配件能在國內製造。但要研發和生產高端車型時,筆者就聽到廠商們強調,許多需要精細加工的零件,如軸承、密封圈等都需要從台灣進口,國內的工廠的相關產品難以達到它們的精度要求。

自行車是一個產業集聚程度非常高的工業產品,一輛整車需要由十幾個工廠協同生產,所以對於零配件的運輸便捷性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即使是小配件,頻繁從台灣進口所帶來的運輸和稅費,會直接推高自行車的生產成本,所以對廠商來說,將高端產品線留在台灣,依靠台灣更為完備的高端自行車產業鏈來縮減運輸費和時間成本(大宗工業產品並不會用昂貴的快遞運輸,在路上耗費的時間可想而知),這個策略雖然較為保守,但到頭來,可能有更為優越的經濟性。在沒有齊全供應鏈的支持下,盲目將高端產量往國內遷移,其實就是將工廠往高成本的坑裡推。

鑫元鴻自有品牌輪組

市場需求的不足

中國自行車市場雖然近兩年遭遇寒冬,但是在全球自行車市場的地位卻逐步提升,越來越受到歐美、台灣品牌的青睞。不過,在高端自行車的需求,中國始終無法超越歐美、日本市場。《美騎運動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自行車的平均價格為3211元人民幣,雖然平均價格逐年呈上升趨勢,但從消費層面上,對高端自行車的消費能力總體還不夠。在走訪了廠商後,廠商們都表示,目前高端的整車和零配件主要的市場還是集中在歐美和日本,這些經濟發達地區車友的消費能力強,而且自行車文化根深蒂固,對於高端自行車持更為開放的態度,就算是台灣,對高端自行車的接受程度也較國內高出不少。

由於主要的需求並非在國內,廠商對於高端產品產能轉移的急迫性也沒有那麼高。特別是台灣企業,他們本來在台灣就有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台灣作為太平洋邊陲島嶼,在海運出口日本和美國上具有很大優勢,這些條件對廠商來說都很優越,沒有整體轉移到國內的必要性。

如上面所說,自行車是一個高度集聚的產業,大型的整車品牌或者OEM組車廠旁邊,總會有大量的零配件工廠出現,為整車組裝提供所需的零配件,所以就形成了台灣大甲、國內深圳、華東、天津等大型的自行車產業圈,也出現各種整車和零配件品牌緊密合作的聯盟,如捷安特為主導的G-TEAM。由於國內高端整車需求量不足,所以零配件商們供應的產品也相對入門。

自行車是一個前期投入巨大的產業,要造一條高標準的整車、前叉、輪組生產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投資的回報率是重要的考慮前提。維格車料創始人陳忠義先生介紹說,維格崑山工廠主要的重機械是注塑、壓鑄機,而台灣工廠就是一排排的CNC切割機,所以台灣所出產的腳踏要明顯高端一些。這種差距,要追根溯源的話,市場需求是關鍵。

反傾銷稅

要說出口歐美的問題,傾銷稅就是一個關鍵。23年來,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出口的自行車一直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給中國的自行車企業造成非常大的困難,國內擅長外銷的自行車品牌,如千里達、格萊仕、威華等,主要的外銷目的地都不是歐盟國家。

直到2015年,捷安特才得到歐盟的反傾銷稅豁免,另外也只有歐亞馬、愛地雅能夠得到歐盟的關稅豁免。對於剩餘的廠商來說,在國內生產的自行車,要出口就要付出高稅負的代價,原本低成本(人力、地租)應該是它們重要的武器,但為了進入歐盟市場就不得不將價格提高以對沖稅費成本,產品競爭力受到大幅削弱。

技師在手工焊接車架

熟手技師缺乏

從2015年開始,工業4.0成為了中國製造業的熱詞,在人力成本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機器人換人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大潮流。經過長時間走訪,筆者認為,自行車行業在工業4.0時代並沒有掉隊,大量的數控設備減低了生產對人力的依賴,也提高了生產效率。不過,當提及高端的車架、輪組、前叉等產品時,工匠精神就會被自然而然地想起,技師的手藝在生產過程里扮演重要角色。鑫元鴻的高管稱,在台灣工廠,一批老技師都會熟練地使用輻條張力計,也懂得如何校正輪組的偏擺問題,這是對產品質量保障非常關鍵。

在國內設廠的自行車企業大多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有經驗的技師快速流失,缺乏一個穩定的技師班底。維格創始人陳忠義先生說,在台灣,工人離職的節點主要有入職1年和3年,1年時考慮的是這份工作是否合適自己,3年時考慮的是工作與婚姻、父母之間的矛盾。如果一個台灣員工熬過了第三年,那麼他往後離職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基本會在工廠一直幹下去,成為技術骨幹。不過,國內員工的流失毫無規律性,企業辛辛苦苦培養了一個熟手技師,可能轉頭他就離職了,對企業發展影響很大。技師團隊的不穩定,也是影響自行車企業將高端產能落地國內的重要問題,畢竟一件不合格的產品,對於企業聲譽的損傷是再多的廣告也難以挽回的。

霸道的血統論

除了出於廠商利益的考慮,消費者的偏好也是高端車在哪裡生產的關鍵,產地並不僅指明了地理信息,在很多車友心中,還是產品質量,甚至逼格的象徵。

如果一個車架打著「MADE IN CHINA」標記,那麼它仿佛就背上一個低質量的原罪,甚至被下意識地冠上「廈門碳」、「東莞碳」、「公模」等定義詞,被視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貨色。與之相對的,大家更喜歡看到自己所用的產品上面打的是「MADE IN ITALY」「MADE IN GERMANY」,即使它們可能只是「PAINT IN ITALY」。對很多車友來說,台灣製造也是遠遠高於國內製造。在這樣觀念的影響下,國產自行車仿佛難以與高端扯上關係,廠商們也會「識相」地把產地放在其他地區。

CNC切割是自行車製造中較高端的工藝

總結:

國內自行車製造業其實一直不斷升級,很多企業都表示了擴大產能的打算,裡面就不乏高端產品的生產線。近年,一些國產品牌和碳纖維代工廠的崛起,生產了許多讓人垂涎的豪車,為國內自行車製造業帶來濃厚的「貴」氣。這無論從技術積累層面,還是市場培養方面來說,都能起到不錯的積極的作用。畢竟自行車產品要往高端走,要造得出來,也要賣得出去,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循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