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幫餐廳走出困境的,是那些經營的基本常識

@ 2016-05-25

餐飲行業的朋友沒參加過幾次培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餐飲創業的,不過參與的培訓很多,接受的知識量也不少,但最終能用起來的東西實在不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他的培訓形式、內容再怎麼變,內在的還是相同的套路,高大上的理論,缺乏實操的可行性,牛在天上飛,想要落地,真的很難啊!

但是不學習也是不行的,或許已經處在困局當中的你,希望在培訓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這個過程就免不得慌張。其實想太多真沒有用,真正能幫助餐廳走出困境的,可能還是餐飲經營的基本常識。不如在認知基本嘗試的基礎上,轉變下思維試試?

讓我們看看其他急劇變化的行業,透過其他行業來看餐飲業,找出共同點,發掘可創新的模式。比如參考手機產業,二十年前,國外的手機進入國內,國內的工廠只能做代工、貼牌或者山寨。雖然由於技術、思維模式等各種原因的限制,國內廠商一直摘不掉山寨的帽子,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沉淪。近幾年,手機產業逐步摘掉了山寨的帽子,不光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部分企業也以高大上的步子踏出了國門。

這中間到底是怎麼樣的發展過程,讓手機產業從山寨走向了品牌?餐飲企業很有必要向手機行業學習,用經營「電子消費品牌」的形式來經營「飲食消費品牌」。

在手機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從第一選擇功能(通話質量、能不能裝軟體、放不防水等),到第一選擇性價比,在到第一選擇品牌、使用場景、使用體驗,說明手機行業已經過了賣「原料粗加工」的階段了。如果你的經驗理念還停留在讓顧客「吃飽」、「口味」要好的階段,那麼說明你該升級了。不如嘗試賣一下品牌、就餐體驗、情懷、生活方式,當然,能吃飽吃好,是後者的基礎。

假設十年前的華為嘗試做今天的「華為模式」,或者小米創業之初做今天的小米生態鏈,那麼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其實沒有假設,因為那個體量的華為和小米還沒有那個格局,也沒有那個能力去實現這樣的規劃。而現在他們能做的原因是在發展中積累、在積累中擴大規模,最終讓他們具備了更高的戰略眼光,也有能力去執行這樣的計劃。

不過部分餐飲人的定位,註定做不了那樣的強者。因為對於部分餐飲人而言,真的只是在做「餐館」,而只有部分人是衝著做「企業」去的。這兩種定位帶來的是兩種不同的結局,前者最好的結果就是能有一兩家店面,而後者最好的結果是全國到處都是他們的店鋪。他們的發展路徑是打磨期(單店、做產品)、擴張期(將成熟的模式不斷的複製)、穩定期(步子太大就會扯到蛋)、爆發期(品牌、體系)。

第一個階段不宜太久,因為打磨期的規模太小,產品鍛鍊的不錯了,就應該開始進行擴張。為什麼這個時候要講規模?因為在打磨期感覺很棘手的問題,一旦達到一定的規模,操作起來就會很容易,因為規模大了之後,就會吸收更多的優質資源,也才有資格和更高級的對手展開競爭,而且可用的手段也更多,戰鬥的方式也擴大到人才儲備、產品創新、經營模式、營銷、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

許多餐飲人在經營中追求穩妥是很自然的,但是網際網路已經讓人類歷史的新陳代謝提高的幾十倍,求穩就不合時宜了。能夠快速發展、形成規模、站穩腳跟,才能讓企業占盡優勢,在面臨變革時能更快的展開行動。

不要認為網際網路的風吹不到你,網際網路時代行業兼并的周期提高了幾十倍,而市場並不會呈幾十倍的增長,所以最終是強者消滅弱者,發展快的企業幹掉不思進取的企業,時代使然,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