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四大戰機:美英德蘇各占一籌 日本零式為何不能上榜
這一期筆者為大家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並投入使用的四大著名戰機,他們分別是英國「噴火式」、德國FW-190「屠夫鳥」戰鬥機、美國P-51「野馬」戰鬥機、蘇聯雅克-3(排序標準為首飛時間)。
NO*1,英國「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在同時代中既不是性能最先進的,也不是產量最大的,更不是戰績最輝煌的。噴火戰鬥機是英國維克斯-超級馬林公司設計師米歇爾以S系列競速飛機為基礎,按照英國空軍的戰術、技術要求,於二戰前精心設計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原型機在1936年3月5日試飛,速度達到554千米/小時,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國皇家空軍的注意。噴火戰鬥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生產,並不斷進行改進。特別是從Mk12型開始換裝功率更大的「格里芬」(又譯「禿鷹」)發動機後,其極限速度突破了700千米/小時大關,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均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噴火戰鬥機系列中產量最大的有Mk5和Mk9兩種型別,均超過5000架。Mk5於1941年問世,細部改進頗多,裝一台1440馬力的「梅林」發動機,火力加強。可裝8挺7.7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機炮和4挺機炮。Mk5C還將冷卻器移到了機頭下方,可帶250千克炸彈。Mk5共生產了6479架,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
NO*2,德國FW-190戰鬥機
Fw190戰機來自兩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德國空軍加速擴大和德國空軍部對今後戰爭的預測:在未來戰爭中需要好幾種戰鬥機,僅依靠現有的Bf109戰鬥機將不能保證在可預見的將來德國空軍將具有領先的優勢。Fw190於1941年秋首次參戰,是第一次令英國皇家空軍感到棘手的戰鬥機,於是不得不搬出「噴火」9型加以對抗。由於德國戰鬥機力量日漸薄弱,到1944年6月,聲勢浩蕩的諾曼第登陸戰役的第一天,面臨海面上成千上萬的渡海艦船和空中5400餘架護航飛機,德軍只有26飛行團的普利拉中校及其副手共2架Fw190飛抵海岸,向下象徵性地打了幾梭子子彈。
1943年9月,由超級王牌哈 赫爾曼少校設計的「狂蠻戰術」開始被配備Fw190戰鬥機的第300、301和302飛行團所採納。飛行員在地面管計站的無線電誘導下,利用探照燈協助照明,進行夜間空戰,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家空軍在用金屬箔條作電子干擾的情況下所實施的夜間空襲的效果。
NO*3,美國P-51「野馬」戰鬥機
P-51戰鬥機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由於P-51在盟軍最高防禦力代表的P-47與盟軍最高綜合機動性代表的噴火式之間取得了向來難以兩全的最佳折衷,而又能以遠低於前兩者的生產與後勤成本供應前線,同時還具備盟軍中最高水平的高速巡航性能與高速操控性,在盟軍迫切需要高空高速護航機種以圖反攻的重大時間點上 在眾多競爭者之中率先達成此等均衡性,因此拔得頭籌成為後期歐陸空戰中的主角 並獲得"最優秀戰鬥機"之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總共有9架P-51參與開國大典。
NO*4,蘇聯雅克-3戰鬥機
雅克-3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設計的最出色的活塞式戰鬥機。也被認為是大戰期間蘇聯空軍機動性能最好的戰鬥機,還是被改造成蘇聯第一種量產的噴射戰鬥機雅克-15(Yak-15)的母體。由於在設計中遵循了「幾何尺寸最小而有效載荷相對最大」的原則,通過減小翼面積,用硬鋁合金代替木質結構,雅克-1M比雅克-1重量上減輕了245千克,全機總重僅為2665千克。
本機一出現就戰果驚人,二戰期間,迎戰三十架Bf 109,一共擊落十五(一說二十四)架敵機而本隊無一損失。使當時德國流傳著「避免在五千米以下,和機首無油冷器的雅克戰機交戰」的勸諭,而新的德國飛行員主要擅長於高空攔截英美的重轟炸機,直到摸索了本機特性才敢正面交手。
或許很多人覺得還應該有第五名:日本「零式」戰鬥機
在二戰初期,零式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壓倒美軍戰鬥機。但到戰爭中期,美軍俘獲一架完整的零式後,其弱點被研究出來,並隨著P-51野馬、F-4U海盜、F-6F地獄貓等高性能戰鬥機的大批量投入戰場,零式戰鬥機的優勢逐漸失去。到了戰爭末期,零式戰鬥機成為「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的主要機種。
如果單獨從技術上講,其實應該包括零式,可是那幫歐美中心論者的眼睛看不到歐美以外的任何事物。(小編覺得日本也不該上排名,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