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有個大麻煩,專找5歲6歲小孩~

@ 2016-05-24

最近,花姐看到某某TV新聞,說很多城市的小區、公園的綠地中發現有刺蝟攜帶蜱蟲或游離蜱叮咬人的消息!

嚇得花姐不要不要的~其實啊,大家無需緊張,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核實,未能監測到游離蜱的存在,也未發現居民被蜱叮咬的情況,所以大家無需驚慌。

這就是蜱

天氣開始熱起來,家長帶孩子戶外活動的頻率高了,特別是5-6歲兒童,喜歡在草坪上玩耍,要是被蜱蟲盯上那就麻煩大了!

(被蜱叮咬的人體)

如果帶寶寶去看花花草草多的地方,防蚊防蜱的手段絕對不能少哦~

1、蜱主要發現於城市的偏遠山區,市區居民區、綠地等因受到蜱生存所需的環境和宿主條件限制,一般極少有蜱類存在。

2、每年的4-6月為蜱蟲出現高峰期,小夥伴們出遊時,應當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建議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附著,針織衣物表面應當儘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不要穿涼鞋。

3、在外注意做好個人防護,裸露的皮膚可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只推薦2歲以上年齡的人員使用),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4、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正確的方法是儘快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將蜱蟲取出,再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5、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游離在牆面、地面發現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尤其是蜱擠破後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

6、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當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應當對疫區的蜱傳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發現被蜱叮咬,從疫區旅行回來的人員也應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7、刺蝟、狗、鼠、蛇、鳥類等動物由於其活動特點造成容易被蜱寄生於體表,請市民不要撿拾或接近這些體表自然攜帶蜱的動物。

被蜱叮咬的動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