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美國科幻驅逐艦DDG-1000首艦正式交付美國海軍,被命名為「朱姆沃爾特」號飛彈驅逐艦,美軍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DDG-1000是一種採用了大量新設計的超級戰艦,火力強大,隱身能力突出,造價也高的嚇人,算上研發費用後一艘要70億美元。這艘艦長約186米,排水量達1.57萬噸,是美軍現役主力驅逐艦阿利·伯克級的1.5倍多。戰艦配備兩門155毫米AGS隱身艦炮,最大射程約160千米,接近甚至超過許多現役反艦飛彈射程,能對地進行強大的快速火力支援,未來還將換裝電磁炮系統。
該艦的隱形設計使艦體雷達信號特徵較弱,探測難度比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難50倍,而該艦的80個通用垂直發射單元,可發射防空、反潛、對陸攻擊巡航飛彈等各型飛彈,電動推進更在動力上比目前世界絕大多數水面艦艇領先一代。總而言之,該艦將引領美海軍「進入新時代」。
如果認為DDG-1000就已經夠科幻的話,那就太小看美國海軍的想像力了。其實,DDG-1000隻是原本整個未來水面艦艇計劃中的一型戰艦,在其之上或之前,還有能夠攜帶500枚巡航飛彈的「武庫艦」,有擁有海量防空飛彈的CG(X)/CGN(X)彈道飛彈防禦巡洋艦。而這些先進的戰艦設計思想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提出的SC-21計劃(21世紀未來水面艦艇計劃),意圖為美國海軍打造一支強大的未來水面艦艇部隊。
1983年,當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基本設計定型後,美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下一代飛彈驅逐艦的規劃。首先提出概念的是海軍水面戰副作戰部長麥克卡夫中將,這位將軍認為宙斯盾系統和「戰斧」巡航飛彈的出現,已經對水面艦艇作戰形態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不亞於1906年英國無畏級戰列艦給海戰場帶來的變革。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為什麼波音747客機和美國的飛彈驅逐艦都是同樣的4具燃氣渦輪引擎,而民航客機只要2-3人就能操作,而戰艦需要這麼多人。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他就提出了高度自動化,以提升戰艦的作戰效率,並組建成立了專門研究新技術對艦艇設計與作戰形態影響的研究小組,於1987年啟動了水面艦艇作戰特性研究(SOCS)與水面戰鬥武力需求研究(SCFRS)兩項計劃,探討未來水面艦艇的理念和構想。其中包括先進的戰情指揮中心、全電推進系統、高度隱身性和自動化等。
麥克卡夫將軍於1987年退役,但這位老兄仍然致力於新型水面艦艇的研究和推廣,並於1988年發表了《海洋革命》的文章,以高處理能力計算機、新一代通訊傳輸技術和超過1200千米射程「戰斧」巡航飛彈為核心,打造一種配備有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的新艦艇,命名為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
該艦上層建築極度簡化,採用升降式艦橋,外形更像是一艘星際戰艦,麥克卡夫將軍將其稱為「龜甲船」(Turtle Ship),而這種極度追求隱身性和對空、對陸攻擊能力的艦艇是日後武庫艦的鼻祖。
應該說,如果冷戰再持續下去的話,這種專門為了向蘇聯境內傾瀉「戰斧」巡航飛彈執行超飽和攻擊的戰艦或許真的就會建造出來。當時這一思想非常前衛,即使到現在也屬於前沿思維,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追捧和探討。
不過,隨著冷戰的落幕,東西方對抗不再那樣激烈了。超現代主義的未來打擊巡洋艦設想漸漸沉寂。美國海軍也對建造下一代飛彈驅逐艦熱情不再,只是打算不斷地建造更新的Flight 2/2A批次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不過,隨著紅海軍的消亡,美國海軍大洋上的最大敵人已經盎然無存,放眼全球,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能夠威脅到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生存,制海、反潛的大海戰作戰樣式需要進行調整。海灣戰爭的爆發,讓美國海軍看到了自身的短板。
此役,美國海軍集結了6個航母戰鬥群的龐大兵力,但能夠第一波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地面目標的只有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總計只打出了112枚「戰斧」巡航飛彈,其他水面艦艇基本上無所事事。而在這個戰爭過程中,海軍的風頭被空軍搶去。在關鍵的對陸攻擊上,除了航母上的艦載機去扔炸彈和不多的「戰斧」飛彈外,反而是老邁的戰列艦上的406毫米主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2年9月,美國海軍公布了《從海上來》的戰略綱領白皮書,開始了冷戰後海軍的轉型發展。隨後,美國海軍將近岸作戰與對地支援放在了首位,什麼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之類的新名詞都是那個時代出現的。海軍還提出了要能夠為海岸線以內185千米(100海里)範圍內的友軍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這就是日後AGS先進艦炮系統的射程標準。
1992年10月,也就是美國海軍提出「從海上來」戰略一個月,美國海軍開始了一系列新型未來水面艦艇的基礎性研究,這個計劃被稱為「21世紀水面作戰」(Surface Combatant of the 21th Century,SC-21)。在該計劃的框架下,美國海軍開展了一系列各型艦體、武器系統、雷達系統、指揮控制系統方面的研究,為今天DDG-1000的研製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其中最著名的正是計劃中的「武庫艦」項目,可以說是麥克卡夫將軍「未來打擊巡洋艦」的直接後裔,其目的是為戰區聯合指揮官提供充足的對陸火力打擊。
其實,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武庫艦應該算是蘇聯紅海軍最輝煌時期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第四艘「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全艦擁有500枚各型飛彈。不過,與以區域防空和反艦作戰為使命的基洛夫級不同,美國的武庫艦核心作戰使命是對陸巡航飛彈打擊。
在武庫艦方案之前,美國海軍還曾經設想過3種方案,比如將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的洲際飛彈發射筒改為集束型的「戰斧」巡航飛彈發射器,該方案最終付諸實施。另外比如說改進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這個方案也在不斷實施。此外,還有將現成的超級油輪改成「戰斧」飛彈發射船。
1995年,美國海軍正式提出武庫艦的研製預算要求,在邀標書中,美國海軍要求武庫艦配置500個飛彈垂直發射井,艦員要控制在50人以下,艦體採用雙層殼體,全長250米,最大航速25節,艦上不配備任何雷達電子探測系統和作戰系統,所有作戰需要的戰術情報和攻擊目標資料全部用協同作戰網絡(CEC)提供,是一種網絡中心戰的作戰模式。隨後,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巴斯鋼鐵公司、紐波特紐斯船廠等作了回復。
圖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武庫艦方案,舷號緊跟蒙大拿級戰列艦後,艦上除了密密麻麻的飛彈外,還有外置的227毫米MLRS「鋼雨」火箭炮,能發射戰術彈道飛彈。
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武庫艦方案,採用半潛式艦體。
巴斯鋼鐵公司的武庫艦方案,採用大傾角穿浪艦首。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武庫艦方案,更像是油輪改。
武庫艦雖然擁有強大的攻擊能力,但過於依賴協同作戰系統,而未在本艦安裝雷達等系統,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具有非常大風險的。同時高度自動化也帶來隱患,萬一自動化系統故障,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將會很快失去作戰能力。而且雖然一艘武庫艦可以攜帶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飛彈量,看上去作戰效能高,成本低,但由於武庫艦無法自行完成作戰任務,需要其他艦艇配合使用,且防空、反潛等能力相對較弱,任務彈性太差。1997年4月,該計劃被美國海軍改名為「海上火力支援驗證艦」,12月徹底取消該計劃。
取消SC-21武庫艦計劃的同時,美國海軍恢復了DD-21飛彈驅逐艦計劃,並吸收SC-21項目中的成果,最終成功發展成為了現在的DD(X)/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飛彈驅逐艦。而SC-21項目中另外一型取代佩里級飛彈護衛艦的方案,最終發展成為了瀕海戰鬥艦。不過,對於這些高精尖的艦艇,當然帶來了超高的成本,就算是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仍然只獲批了建造3艘「朱姆沃爾特」級飛彈驅逐艦的資金。而同時,為了補充「戰斧」飛彈發射平台,美國海軍還改了4艘俄亥俄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一艘艇能夠搭載154枚「戰斧」巡航飛彈,成為一種水下武庫艦。
綜上所述,不管是SC-21武庫艦也好,還是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飛彈驅逐艦也好,亦或是現成俄亥俄級核潛艇改裝的水下武庫艦也好,美國海軍圍繞著自身戰略思想的不斷變化,不停探索前行,通過這些科幻級別的戰艦,始終走在了全球海軍科技的最前沿,力壓各種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