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家裡家外,或者不同人面前經常發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可以稱之為「兩面派」,一個孩子兩個樣,在當今許多獨生子女身上不同程度的發生,也是家長和老師最為頭疼的問題。形成孩子兩面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及時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及時調整。
有的孩子在家中是個小霸王,調皮的無法無天,家人有什麼不滿足他的地方就會大哭大鬧,但是一到了外邊就特別老實,甚至有些膽小,變成了病貓。這是怎麼回事兒?這樣的孩子怎麼教育呢?
一、為什麼孩子在家很調皮,出門後很老實?
1.與家庭環境有關。
有的孩子生活範圍很小,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的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見生人就躲藏,如果到新的環境,適應比較慢。
而且在家應該是所有人疼愛的焦點,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寵愛,讓著他,所以他在家願意表現,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壞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會像家人那樣寵他讓他,他會覺得有反差,不適應,焦慮,因此就在外面就顯得膽子小也不叫人了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有些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如果哭鬧或不聽話、不好好的吃飯時,家長用孩子害怕的語言嚇唬他,如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到外邊讓老虎吃了你",如果寶寶想玩泥,家長怕弄髒衣服,說:泥里有蟲子咬你的手等,恐嚇孩子,從而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形成膽小內向怯懦。
3.限制過多,處處包辦。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形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這也造成膽小內向怯懦。
二、還在在家霸道,出門膽小怎麼辦?
1.放手磨鍊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鍊。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2.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3.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現象1:
四歲的明明在幼兒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在明明的父母面前稱讚明明節約糧食,對人有禮貌。明明的父母卻納悶了:這說的是明明嗎?原來明明在家裡和在幼兒園完全相反,飯菜經常剩下一半就不吃了,而且對家人也毫無禮貌可言,經常對父母大喊大叫。
應對分析及對策:
1、孩子自身方面
幼兒園小朋友年齡還很小,自控能力比較差,由於缺乏對外界的判斷能力,往往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和家裡不同,幼兒園裡有老師和其他孩子,孩子或多或少會自我約束,此外,為了得到老師的肯定,孩子在幼兒園也會表現出好的一面。
2、家長方面
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導致父母經常犯以下3種錯誤:
第一,非常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不夠嚴格。家裡的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寶寶過分遷就,就算寶寶犯了錯誤也捨不得批評。
第二,對孩子過於保護,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爸爸媽媽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要幫著孩子做,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完全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什麼事都讓父母幫忙的習慣。
第三,經常忽視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兒園裡老師通常會要求寶寶「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而在家裡爸爸媽媽卻不這樣教育,什麼事情都搶著做,寶寶當然要變成「兩面派」了。
現象2:
程程在幼兒園每次上完美術課後,總能自覺地把道具擺放到指定位置,吃飯也會把餐具送回。但在家裡,程程媽媽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應對分析及對策:
1、創造孩子感覺便利的環境。在幼兒園表現好,是因為幼兒園有一定的規則約束孩子,而且,孩子已有一定的榮譽感,希望好好表現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誇獎。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中,孩子自然會放鬆,不受控制地表現自己。此外,幼兒園專門訂做的那種收藏箱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兒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裡最好也能創造一個孩子便於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的最下面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為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掛衣鉤,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2、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裡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能給他建立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處理成一件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為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3、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裡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上一個卡通不幹膠貼。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為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現象3:
女兒經常在我面前答應好的事,在她奶奶面前就食言。在我的面前表現得十分聽話,可是對她奶奶卻經常大喊大叫,十分不禮貌。
應對分析及對策:
孩子是情緒的俘虜,而且這麼大的孩子都是用模式化的方式學習的,她的一雙小眼睛每天都在觀察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驗證所有的事情的對否,實際上這也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過程。他們能分辨出在家裡誰是最具有權威性的、誰沒有,誰的話必須服從、誰的話可以不理。出現這種情況恐怕有以下的原因:
1、父母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平時曾經流露出忽視老人的言行或有不禮貌的行為,作為思維簡單的孩子就可能認為老人的話可以不聽。
2、父母對孩子平時可能太嚴厲,甚至動用體罰的手段,使得孩子感到了壓力產生了恐懼的心理,所以對父母的命令言聽計從。但是內在的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必須要進行宣洩,她不敢向敬畏的父母宣洩,而嬌慣她的奶奶就成了她宣洩的對象。
3、家長的矛盾化教育,讓孩子感覺大人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使得孩子在認知行為上產生了困惑,容易引起孩子兩面派的做法。
因此家長平時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處處、時時、事事應該提醒自己是一個教育者,應該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給孩子樹立楷模形象,同時也要學會掌握教育方法,不能簡單粗暴對待孩子。同時家裡人應該統一思想,對於孩子的教育口徑一致,不給孩子找到可乘之機。另外家長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尊重他人尤其是孝敬老人,避免自己平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舉動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以使孩子形成雙重人格,影響孩子一生。
現象4: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說兒子是一個比較願意和大家分享的孩子,可是在家裡完全不是這樣,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應對分析及對策:
1、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為一個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為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再買回家的玩具裡面為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裡有多麼高興。
2、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在其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為。其實,我們可以為他保留最後的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所以,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現象5:
菲菲在本市某中學念初二,因為學習成績好、工作認真負責,被同學們推舉為班長。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好孩子」,回到家中不但驕橫跋扈,還常常動手打姥姥。有一次,菲菲放在桌上的摺扇被姥姥不小心碰到地上,沒等姥姥反應過來,菲菲就從沙發上跳起,撿起扇子往姥姥的胳膊上打了一下,嘴裡還說著「笨死了」。姥姥望著被打紅的胳膊氣得說不出話來。
現象6:
今年上小學三年級的豆豆在學校是個有禮貌的孩子,即便在校外,見到熟人也會主動打招呼,「叔叔」、「阿姨」地叫得特甜。然而,回家後的豆豆脾氣卻相當暴躁。有一天中午,豆豆要吃米粥,奶奶看天氣太熱,往米里放了點兒綠豆。這下可好,豆豆又哭又鬧,不依不饒,把家裡的收音機摔了個粉碎,最後跑到外面「玩消失」。害得全家人找了一下午,最終是奶奶向他道歉才得以了結。
現象7:
劉老師班裡有個叫倩倩的小姑娘,斯斯文文的,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倩倩的媽媽前些日子單獨與劉老師面談。原來,媽媽先後給倩倩買了小金魚、小鳥、小貓等小動物,希望培養她的愛心。誰知道,這些可愛的小動物陸續被女兒弄死了,兩條小金魚甚至是被倩倩用原子筆扎死的,手段之殘忍令家裡人難以理解。
應對分析及對策:
以上三種現象的孩子都屬於在校「乖乖仔」,在家「小暴君」。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前期教育的結果,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家長平時不注意言談舉止,家庭成員之間不夠禮貌。比如那位打姥姥的菲菲,就是因為父母平時打架、吵鬧時,總埋怨姥姥慣壞了菲菲。看慣了父母對姥姥的不尊重,菲菲自然而然地認為姥姥「沒水平」,不值得尊重。
2、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導致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差、情緒不穩定、不易適應新環境。有的孩子則常常感到自己是弱者,導致自卑、煩惱和苦悶。在學校受到挫折,更不敢發泄,只能回家發泄到父母身上。
3、有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在學校時,有的孩子被各種榮譽架了起來,便開始偽裝自己,以維護自己的形象;有的孩子則是為了在學校獲得小夥伴的認同,表現得很蔫、很順從,回家後才顯現出「小霸王」本性。
此外,孩子的學習負擔比較繁重,家長忽視了孩子對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強烈需求,久而久之,孩子會出現情緒障礙,心煩或苦悶,道德規範和約束力降低,嚴重的就會出現暴力行為。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分子來看待,家裡有什麼難事、急事,不妨跟孩子說一說,讓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覺,共同分擔煩惱。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孩子為家裡「操操心」,共同參與策劃家庭大事,這將是一種拉近情感的有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