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能做到幾條

@ 2016-05-23

人生境界自有高下之分,見解不同,境界不同。

每個人

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順著本能行動,缺乏意義,只能歸為如原始人般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

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不意味不道德,利己又利他是善的最高層。

一個人

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古人雲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謹記。

還有的人

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最後

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瞭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生而為人,如何過得更有意義?

中國哲學

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

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世紀哲學大師

馮友蘭

(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河南唐河人。曾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出版《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前排右二為馮友蘭

作為無人可以比肩的一代大家,世人公認的一大哲學高峰,他的思想體係、他的人生理念,他的「境界」學說,穿透歲月的阻隔,有無數人追隨、仰止。他談才命、談心性、談功利、談道德,博古通今,真知灼見。他談情、談性、談靈魂與肉體、談欲與好,篇幅不長,卻句句點醒人生。他認為聖人不是無情,而是有情而不為情所累。他道中庸、調情理、行忠恕、為無為、存誠敬 ,借古論今,直逼現世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