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最需要關注的是姿勢和動作!

@ 2016-05-22

騎自行車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大部分人們是把它當做普通的代步工具,

有少部分人是用自行車來健身或者長途旅行的,

所以,會給人們一些誤區,

認為騎自行車不倒就認為是會騎自行車了,其實對於專業的騎行朋友來說,

這些僅僅會騎遠遠不夠,而是要認識到一些誤區,並且針對性的糾正,

才能體會到騎車健身或者長途騎行的樂趣,

那麼騎行中有哪些誤區呢,仔細觀察周圍,不難發現一些。

誤區:

誤區之一:蹬踏的動作

一般人認為,所謂的蹬踏就是腳往下踩,腳蹬子轉一圈,能前進就行了。

而正確的蹬踏應該分為:

踩、拉、提、推4個連貫的動作。

曾在專業隊當過運動員、

教練員的石波現身說法:

腳掌先向下踩,小腿再向後收縮回拉,再向上提,

最後往前推,這樣正好完成一周蹬踏。如此有節奏地蹬踏,

不僅節省力氣還能夠提高速度。

誤區之二:騎行的姿勢

錯誤的騎車方法不僅影響鍛鍊效果,而且很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

體育學院運動生理學系學生胡應昌告訴記者,他為健身愛好者做指導時,

發現錯誤的騎行姿勢很普遍,如雙腿向外撇、點頭哈腰等等。

正確的姿勢是:

身體稍前傾,兩臂伸直,腹部收緊,採用腹式呼吸方法,

兩腿和車的橫樑平行,膝、髖關節保持協調,注意把握騎行節奏。

誤區之三:忽視頻率

片面追求力量和速度。「許多剛入門的年輕人貪圖『多量』和『快速』,

如沒有騎過長途的一下子騎了50公里,而且在途中,

只追求速度、力量,這樣其實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嚴重的膝蓋會出現積水。

據自行車隊隊長孫庭伏說,「運動量、頻率和強度是運動的三原則。

建議初學者找到合適自己的頻率後再增強運動量,

普通人每分鐘的蹬踏頻率在60—80次左右。

每次騎行至少要有20分鐘高頻率低速度(即多圈少用力)的熱身,

使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否則突然大強度鍛鍊,容易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

想健身,選擇正確的方法很重要。

騎自行車健身也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專家們介紹了幾種騎車方法,並建議運動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

量力而為:

第一種:間歇騎車法

這是一種依靠速度快慢變化,有效鍛鍊人體心臟功能的訓練方法。

在騎行過程中先慢騎幾分鐘,再快騎幾分鐘,

與跑步訓練中的「跑走交替」相似。身體健康的中、

青年人群可將心率控制在120—160次/分鐘。

第二種:有氧騎車法

要求中等速度連續騎行30分鐘左右,騎行過程中注意加深呼吸,

這種方法對心肺功能的提高很有好處,而且有助於減肥。

騎自行車的裝備也要專業

普通自行車和運動自行車並不一樣。

一般想通過騎車達到健身目的的人有兩種選擇,

山地車和公路車。前者速度慢,但能適應複雜的地形,適合在野外騎行健身;

後者適合追求速度的健身要求,對人的肌肉、心肺功能都有很好的鍛鍊效果。

與其他運動相比,自行車運動對騎車人自身的安全防護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長途騎行中及時補充含糖、含鹽的水分,以免形成「水中毒」。

其次,要配備專業的防護裝備,如頭盔、手套和鞋。

頭盔在高速騎行中能對頭部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注意戴時不要把額頭露出來;

手套可以防止打滑和擦傷;海綿底的運動鞋,

蹬踏時間長了會腳掌酸脹,而專業自行車鞋是硬底,

可以使蹬踏的力量全部集中在腳踏上。

最後,注意車架的長度、高度都要和自己的身材相匹配,

否則不僅影響騎行速度,還會對腰背、腿部和上肢造成傷害。

總之,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說,

避免一些誤區,並養成一些好的騎行習慣,

對於我們健身和旅遊很重要,不僅能更有效的鍛鍊身體,

還能提高騎行中的樂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