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北京一位碩士生雷洋日前離奇死亡,公安指他生前涉嫌嫖妓並拒捕,然後「心臟病發」而死。奇怪的是,雷洋全身傷痕累累,事發現場的攝像頭恰巧「壞了」,警方的手動攝像儀器亦被雷洋「摔壞了」,這一連串的「巧合」引發廣泛質疑。
[透視中國:雷洋案牽動中國法治建設信念]
一周多來雷洋案件不僅成為中國媒體報道焦點之一,普通公民對這一悲劇持續關注熱議,涉及中國特色的法治建設信念。
雖然周末開始雷洋屍體進入檢驗階段,需要等待完整報告才能定論雷洋突然死亡的真正原因;但涉及雷洋死亡案的報道仍然高居很多中國網站點擊榜首之列,遠遠超出前高官令計劃被公訴新聞的吸引力,顯示中國民眾的公民權益意識普及和對社會正義風氣的期待。
年僅29歲的外地青年,人大碩士畢業,工作體面,定居首都,孩子初生,家庭老幼團聚,這恐怕是無數的已經定居城市,或者通過寒窗苦讀、背井離鄉前往中國大城市的年青人人生奮鬥的夢想目標。
但在公眾場合被「數名便衣警察」暴力拘押,呼叫求救無果,被強制銬手銬,和家裡親人失聯,隨之突然死在警方拘押之中;隨後在死亡原因得不到有力解釋、本應該有的執法影像證據缺失的情況下,被警方一再在媒體上公開指責「嫖娼」,這些恐怕都是普通公民的噩夢。
人命關天是中國古老的成語,是指有關人命的事情關係及重大,不能忽略。這個成語更多是給手中握有權力的人的提醒。不論當時事件當事人對錯,事件曝光後昌平警方避開「非正常死亡」的關鍵問題,對家屬有關雷洋死因質疑和執法監督儀器等問題均不能給出信服的回答之際,一再在公眾媒體上渲染「嫖娼」細節,顯然不是尊重死者、尊重生命的態度。
從回顧過去的悲觀角度,長期關注中國社會發展的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教授就此對BBC中文網表示,雷洋的案件不幸又讓人重新想起十年或數十年前警察或安保人員違法暴力對待嫌疑人釀成惡果後,又試圖掩蓋真相的歷史。
法治體制
中國公眾就雷洋案提出一系列疑問,涉及到涉案便衣人員是否具有警察資格、警方執法程序是否公正、執法度是否合適等,折射出公眾對中國政府建設法治社會的宏偉目標和社會基層實際狀況落差的態度。
在中國國務院2004年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11年後,去年底,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組織編寫和發布《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5》,對中國100個重要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設狀況進行評估和觀察,顯示大多社會公眾對當前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是不滿意的。
調查結果稱,中國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評估城市的法治水平處於不及格狀態,其中包括當地政府信息不夠公開、執法人員素質差、機關人員行政腐敗問題。
布朗教授表示,雷洋案件到目前顯示出一種不透明、缺乏追責的狀態,這對公民與國家的關係是具有嚴重破壞性的。
法治信心
雷洋案也反映出在轉型期中國的社會溝通、社會信任的不足。但此案在媒體上受到的關注、家屬、律師的要求,北京檢察機關的介入,也體現在社會公眾和媒體對司法程序的推動下,官方認識到這個案件對法治社會建設整體可能產生的作用。
現代社會的法律是建立在尊重公民權利的基礎之上的,完全不同於兩千多年前秦國的商鞅立法,後者是:國家即朝廷立法,不服也得服。秦國的滅亡也證明了不符合民眾利益的惡法是要摧毀統治基礎的。
但是,法治社會的建立必須得到多數民眾的衷心擁護。
美國學者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認同,否則就不會運作。」如果人們對法律失去信心和認同感,就不會自覺地尋求法律的保護,也就談不上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中國著名法學專家范進學近年就撰文指出,中國的法律問題不同於西方,中國當下最要緊的是如何培養人們對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如何克服社會轉型時期政府及其人員的濫權問題,以及如何樹立法律的權威和法律至上的觀念。
這恐怕也需要政府、民眾、司法、執法、社會、媒體等各方面共同長期的努力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