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司馬光砸缸,但吃過他發明的美食嗎?

@ 2016-05-20

但凡吃過靈寶糊卜的人,無不拍手叫好。只是這樣的美味,就算在靈寶當地也並不普及。因為它確實屬於出力不討好的主兒。

第一次吃到糊卜是因為採訪虢國羊肉湯,算是偶遇。

即便是第一次吃糊卜,卻還是在心裡留下了關於它的一席之地。

首次來到靈寶,卻意外發現,這碗糊卜在酒店的餐桌上,竟是一道重量級的壓軸主食。

宴席上,當一道道靈寶美食上盡,總會有一碗小小的糊卜作為一桌席的尾聲。

▲吃了糊卜,當地人說糊里糊塗就發財了

然後,好客的當地不忘說上一句:「吃吧吃吧,吃完回去,糊里糊塗就發財了,糊里糊塗就升官了,糊里糊塗就幸福了。」

說得客人眉開眼笑,暈暈乎乎。

聽靈寶的朋友說:出門在外,最懷念家鄉的美食。

幾乎所有長期在外的靈寶人,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家飯店,來碗糊卜。非要吃到渾身熱浪翻滾,才肯揮一把汗,哼著小曲把家還。

可以說,這碗糊卜已經成了靈寶人心頭最重要的家鄉味兒。

關於糊卜,官方的記載不多。詢問了許多靈寶的當地人,他們也都說不清這道美食的來歷。許多人都說,他們打小就吃糊卜。

打探美食的歷史還得問專業人士,虢國羊肉湯館的行政總廚劉師傅為我們講述了糊卜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糊卜又稱糊餑,發源於宋代,相傳為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所創,至今已有千年曆史。

當年,司馬光在洛陽城東南司馬街獨樂園(今洛陽市伊濱區司馬街村)編纂了文學巨著《資治通鑑》。

當時天氣炎熱,眼看著院裡的小樹都無精打采的,人更沒有什麼食慾,但有良好生活規律的司馬光知道還是要吃些東西的。

他本想吩咐下人做些淡粥,但看到廚房裡還有早上吃剩下的烙餅和小菜,不想浪費,就讓下人一起炒來吃,下人怕他吃不好,就多方了些肉和粉條進去,不想,司馬光一嚐,肉嫩餅筋,回味悠長。

自此糊卜在當地傳播開來,形成一道獨特的美食。後來,糊卜做法傳到陝西,甘肅等地,形成的不同的糊卜做法。

又因靈寶與陝西相鄰,固糊卜又落戶於此,形成當地的一道美味。

所以,你知道了,司馬光不但會砸缸,還能寫書、發明美食!

▲北方的餅用途很多,能做燴餅,能做糊卜

光聽名字,許多人或許與我一樣,會把糊卜與糊塗面混為一談。

事實上,糊卜的賣象確實和糊塗面有幾分相似,但它的主材並不是麵條,準確地說它更接近燴餅絲。

在靈寶街頭,但凡有賣羊肉湯的館子裡,必定能尋到糊卜。

在虢國羊肉湯館的後廚裡,正做著糊卜的劉師傅手裡的勺子翻飛,看得人眼花繚亂。

只見他熱油後先炒了生羊肉絲,再加入綠豆芽以及胡蘿蔔等配菜翻炒,然後加入羊肉湯,攪拌幾下放入餅絲。燴上八分鐘就出鍋了。

羊肉湯做底,放入餅絲幾分鐘就是美味的糊卜。

「糊卜做起來很簡單,就是炒肉、炒菜,加肉湯,加餅子。但是餅絲入鍋後就不能再翻炒了,不然容易糊鍋,加的肉湯一定要是羊肉湯,這樣做出來的糊卜才夠香。」

劉師傅接著說:「關於糊卜的餅絲,一定要先烙好,放置隔夜,再切成韭葉寬的餅絲,這樣是為了做出來的糊卜更加筋道。」

糊卜出鍋盛碗中,金黃色範泛點白的餅絲,搭著各色配菜,冒著羊肉湯的香氣,一大海碗的糊卜早已讓人垂涎三尺。

▲糊卜陪著當地的小菜,異常美味

會吃糊卜的人,常常是趕緊拿起勺子,對著碗邊,順著碗沿一勺勺扒入口中,呼嚕呼嚕吃得倍香。

這糊卜入口,餅絲還是一絲絲的,不黏不膩,很有嚼勁,伴著肉湯,怎是一個香字了得。

一碗糊卜下肚,必定滿身大汗,就算是在炎熱的夏季,也是暢快淋漓。

比起一般的燴餅、燜餅,糊卜卻是別有一番風味在舌尖。

糊卜是靈寶人的心頭愛,但是在當地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人們雖然愛吃糊卜,但基本都不在家裡自己做,想吃了都是上街吃。

究其原因,說白了還是糊卜做起來太麻煩。

一碗糊卜,幾多繁瑣。

一場忙活下來,小小的糊卜卻賣不上幾個錢。

所以它常被當地的商家稱之為「出力不討好的主兒」。

無論如何,靈寶人卻從未捨棄這費時、費力、卻又賣不上價的糊卜君。

正因如此,才偏偏應了靈寶人口中的那句話:「寧吃一碗糊卜,不食酒席一桌」呀。

這糊卜,可敬,可嘆,卻又永遠無法割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