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巴鐵國內現反華遊行?真相讓美國人失望了

@ 2016-05-20

就在兩周前,幾張巴基斯坦國內反華遊行的照片突然在中國社交媒體躥紅。此次示威主要目的是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這些照片在中國民眾中間引發了不小的焦慮和躁動。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巴基斯坦不僅是外交意義上的盟友,還是情感意義上的夥伴和兄弟。這種對中巴親密關係的認識歷史悠久,不僅在中巴商貿往來日漸緊密之前就紮下了根,同時更早於中國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全方位崛起。

網傳巴基斯坦國內「反中巴經濟走廊」示威照片

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為渴望投資的巴基斯坦帶去總額高達460億美元的合同大禮包,中巴經濟走廊變為炙手可熱的關鍵詞,中巴關 系也隨即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恰好在一年後的2016年4月,本該心懷感恩的巴基斯坦卻爆出質疑中國動機和行為的「反中巴經濟走廊」示威遊行。因 此,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一種圍繞「中巴情誼」的幻滅感油然而生,有些人甚至對這種「背叛」感到怒不可遏。

疑似巴基斯坦國內反華宣傳海報

作為一名來中國學習國際關係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我對兩國之間凝結的情誼滿懷珍視和熱愛,正因如此,每當看見兩國民眾由於「信息不對稱」和誤解造成隔 閡和裂痕時,我就感覺痛苦萬分。這種痛苦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見到原本對巴基斯坦倍感親切的中國兄弟姐妹感到「被巴基斯坦背叛」,使我在情感上很難接 受,簡直讓我心神不寧;另一方面,我曾在巴基斯坦新聞界工作多年,也曾為巴基斯坦外事部門就職,因此我深知這一串事件背後可能並非中國民眾所想。

次示威活動的始作俑者是一個在巴基斯坦名不見經傳的非主流組織,甚至不能代表巴基斯坦的一個少數族群,但是他們的聲音卻被廣泛傳播、關注、記錄,最 後在成千上萬中國民眾中掀起軒然大波。這個事件,不僅在中國民眾中產生震動,對普通巴基斯坦人來說也是聞所未聞。在物質條件貧乏的年代,中巴之間就開始充 盈著「兄弟情義」、「全天候夥伴」、「忠誠盟友」的敘述;在中國經濟還沒有騰飛的時候,中巴關係的親密程度就已到達極高的水準;而今,兩國摩拳擦掌迎來經 貿合作共贏局面的時候,中巴關係絕不應如此脆弱,被孤立的小事件所影響。

瓜達爾港

如果要全面理解這起涉華示威事件,釐清巴基斯坦國內那些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就尤為重要。在巴基斯坦,遊行示威不但很常見,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人 們可以出於各種各樣事情而上街遊行:針對2011年中情局特工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Davis)的醜聞,巴基斯坦人爆出反美遊行(雖然美國一直是巴基斯坦的盟友);針對造成超過200名學生死亡的學校恐怖襲擊案,巴基斯坦人爆出反恐游 行;針對地方選舉的舞弊傳聞(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人僅憑猜測就祭出了遊行示威的大招。與其說遊行示威是一種非常時刻的非常行動,不如說 是一種社會常態——不管是雞毛蒜皮的社區事務,還是涉及大政方針的國策戰略,在巴基斯坦總能找到人遊行示威一番。

瓜達爾港

與這種遊行示威和街頭文化相對應,巴基斯坦的媒體也喜歡捕風捉影,常常搞出駭人聽聞的大新聞。和很多西方國家相似,巴基斯坦的傳媒也喜歡火上澆油, 對負面新聞更是青睞有加,因為只有顯得富有批判精神才能吸引足夠的眼球。除了為爭奪眼球而不惜搞出「大新聞」,巴基斯坦媒體也常常擺出一副「反對政治」的 架子,不管涉及什麼話題,上來就批判一番,以此體現「舉世皆濁我獨清」。

與巴基斯坦截然不同,中國現行的體制和自古以來的政治文化並不鼓勵公眾通過上街示威來表達觀點,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中國媒體雖然近年來常常有為了 爭奪眼球而毫無下限的事例,但是這種「比low」的畢竟是少數,主流媒體一直比較嚴謹,不會輕易採取輕浮的立場。在這種態勢下,巴基斯坦出現的那張遊行圖 幾乎不可能發生在中國,即使發生了也不太可能引起大範圍影響。在中國,這種行動的閾值非常高——除非極大一部分人產生了相似的想法或有一小部分人感情極為 強烈——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反彈。因此,當中國普通民眾看見巴基斯坦的遊行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中國的情況投射到巴基斯坦,推斷巴基斯坦有很大一批人對中國有 異見,或一小部分極其反感中國,因此產生了「幻滅」、「背叛」等極其負面的情緒。對這兩種看法,我必須說,一個正確的都沒有。

中巴經濟走廊示意圖

從公眾態度上說開來,根據2013年的一項大規模民意調查,90%的巴基斯坦公民對中國和中國崛起持正面看法,比例比任何一個參與調查的國家都要 高。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對於中國形象的正面刻畫是全方位的,「中巴友好」這一概念從小就被灌輸給所有接受義務教育的巴基斯坦人——在學童的歷史課本 上,中國是唯一一個被譽為「巴基斯坦之友」的國家。

中巴經濟走廊示意圖

除了民意之外,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也長期彰顯其對華友好的立場。歷史上巴基斯坦作為中國的夥伴多次發揮關鍵性作用。比如在上世紀70年代,巴基斯坦 作為中間國促成了中美關係走向緩和的「桌球外交」。2015年,巴基斯坦拒絕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出兵邀請,沒有配合沙特向處於動亂的葉門派出戰鬥部隊。據說, 這隻部隊被部署到中巴經濟走廊途徑的敏感地區,對附近的中國工程師和勞工進行全方位的軍事保護。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合作緊密、其在沙特的經濟利益也 頗為重大、當前政府和沙特王室關係密切,在考慮到這些因素以後巴政府仍然不為所動,把優先權給予中國,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重視可見一斑。關於中巴經濟走廊的 最新消息幾乎每天都會登上巴基斯坦報紙的頭條,雖然面臨嚴峻的經濟和安全挑戰,巴基斯坦仍然竭盡所能夯實、拓展中巴兩國的合作基礎。

儘管可以找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說辭和解釋,難以否認的是,巴基斯坦的確爆出了一場針對中國、反對中國的遊行活動。因此,我也必須就事論事對這場示威游 行本身進行探討。首先,參加這場示威活動的人屬於一個叫做Jeay Sindh Muttahida Mahaz (JSMM)的政黨組織,雖然它自我標榜為一個政黨,但是在巴基斯坦政壇卻聞所未聞。但是,隨著這些有關遊行的照片在網上瘋傳,這個組織才逐漸被人們所 知,這是一種典型的「網紅」策略。第二,遊行示威所用的語言是英文,這在巴基斯坦基層並不常見,因此其目標群體很可能不是本地民眾,而是國際觀眾。因為 「中巴經濟走廊」已經在巴基斯坦家喻戶曉,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因此這些人可能只是借想中巴經濟走廊之名吸引注意力。此外,俾路支和信德地區還有很多封 建殘餘,那些統治當地的領主為了保持統治力常常抗拒經濟發展。同樣是在這些地區,很多域內域外大國也曾發起頻繁的滲透活動,包括拉攏社會上層、資助反對 派、輸送軍火等針對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舉動。一位中國官員在2015年也曾提到,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區有意圖破壞中巴經濟走廊的勢力存在,因此兩國應更加緊 密的合作,以此應對內外威脅與挑戰。

中巴兩軍友好交流

說了這麼多,其實對於中巴經濟走廊有一個問題難以迴避:除了各種別有用心的破壞和胡鬧,巴基斯坦國內對於中巴經濟走廊是否真的存在批評?如果存在, 這些批評又是什麼呢?按照這些示威者的說法,他們反對的是中國「帝國主義的野心」。巴基斯坦英文報刊(針對國內城市中上層和國外讀者)常常發表評論認為, 巴基斯坦難以明確中巴經濟走廊造成的潛在影響。但是據我所知,這些對中巴經濟走廊持有懷疑態度的人大多只是習慣於質疑,至於為什麼要質疑他們自己可能都還 不明白。和使用巴基斯坦各種方言土語的媒體比起來,英文媒體自帶中產階級的高冷和憂鬱,往往更習慣於發表各式各樣的異見,似乎對所有政府行動都心懷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文媒體在巴基斯坦整體而言影響力有限,但是對於城市中上階層的影響不可小覷。此外,在這些英文媒體上,印度和美國記者影響力遠遠蓋過 了來自中國的聲音。中國聲音的這種缺位使得中國對於巴基斯坦民眾缺乏直接溝通,就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扭曲。

中巴兩軍友好交流

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面對的外部壓力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這一點在中巴關係中也是如此。雖然巴基斯坦絕大多數人對中國和中巴經濟走廊都持支持態 度,但是由於巴基斯坦國內局勢的複雜性、邊界地區的異質性和傳媒導向的特殊性,一些反對的聲音難以避免,甚至會被各種國際勢力加以利用。而巴基斯坦國內那 些沒有被中巴合作惠及的百姓也很有可能被這種事態煽動起來,採取零和博弈的態度——如果不能從中得利,寧願破壞合作,也不願見到同胞受惠——參與到互動 中。

有鑒於此,我真誠地建議中國不要忽視公共外交領域的博弈,應加強富有針對性的公共外交活動,對巴基斯坦的輿論傳媒加強工作力度,促進兩國老百姓之間 進行真正的互動交流,而不是圍繞一些片面的現象進行隔空猜疑。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想在世界上製造點小波瀾,那就得習慣種種隨之而來的波動和衝擊。假以 時日,面對類似的輕浮攻擊和膚淺批評,中國民眾會更習慣的聳聳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