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該如何找到問題的答案

@ 2016-05-19

當一個問題出現時……

首先,要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結果,是一個結論①,還是方案②,還是一個實際的東西③。

例,①老婆問今天吃魚還是吃肉?②同事請你幫看看電腦為啥藍屏?③面試官問你都做過哪些成功案例?(最好先拿出東西來再吹;次點也應該吹完拿出東西來;別讓人等你吹完,再問一句你帶作品了嗎?)

其次,要用發展眼光,全面、辯證地分析,找出答案。

「 如何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肯定是要方案了②。

然後再全面、辯證地分析哪些問題有答案,哪些沒有答案。

那怎麼判斷哪些問題有答案,哪些沒有?那些有答案的問題,又如何去找答案?

書上沒有寫……

逆向思維,從如何提問下手……

提問最好的方法是,把核心問題從環境中抽像出來,然後展開。

必須有一個未知點。(否則不必研究)

那未知點必定被指示。(否則無法研究)

指示它的,必是已知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

警惕:

來自名詞的定義不同(爭論多由此引發)

分析所用的條件,本身就是未知的。

明確問題實質:是從字句中找(如,計算題),還是從結果中找(如,證明題)

從上面可以看出「判斷問題是否有答案」的答案為:「是否未知點被已知點指定」或「是否存在已知到未知的橋樑」

而「如何去找答案」的答案又是分析「已知點」找到「已知到未知的橋樑」。

不會吧,就這麼簡單,這個小學生都會,就是找已知條件帶進公式(橋樑)麼。

還好小生學生只會走老師給的橋不會自己找橋造橋……

那怎樣去自己找橋呢?

蘇格拉底回答問路的故事

一路人問蘇格拉底,從雅典到另一個城市到底要多久(角度:時間)?蘇格拉底說你走吧。問路的人很生氣。走了大約一百米(狀態:速度),蘇格拉底喊問路人回來,說可以告訴他要多久。問路人聽完答案後很奇怪:為什麼你剛才不告訴我呢?蘇格拉底說:因為剛才我不知道你到底走多快。

蘇格拉底依據提問者關注的角度或者所處的狀態,給出了有效回答。

蘇格拉底式提問也基於此理,區別只是答案不直接給出,而是讓提問者自己領悟。其提問過程,是在不斷尋找貼切的角度,最後結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核心問題,為提問者搭建一個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

蘇格拉底式提問與白板學說

「老師講——學生聽模式」(白板學說)

前提:老師知,學生無知。

優點:講授者可掌控信息的傳遞,並保證信息傳遞的連貫性。

缺點:需要學生高度集中註意力,一旦學員的注意力下降,便會造成信息的丟失,成績下降是必然、考不上大學是必然……

「蘇格拉底式提問」

前提:學生知一點,通過提問來引導他們對這一點產生新的理解。

優點:嗷嗷嗷~

缺點:在於技術性很強。事前有充分的設計,問題設計目的要明確。內容要簡練、清晰,易於讓回答者理解,難度要逐層遞增。

蘇格拉底式提問的原則是:化繁為簡,創建關聯(新舊知識理解的橋樑)。

通過上面的故事及兩總教學模式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只要讓你的已知點動起來,生長、發展,當他的枝條觸碰到別的枝條時,你就可以踩著它過去了。

你的已知點越豐富(可通過博覽、培訓、討教得到),你可踩的枝條就越多,觸碰到別的枝條也越多。

這個比喻是建立在宇宙大智慧的這棵大樹上的。

有人說這個大樹的根是恆定的,不大不小、不生不死就是15厘米。只要找到他你就可以掌握整棵樹。但怎麼才能到達那裡,人們就開始思考了,當然上帝同時也笑了。

有一個佛家生動的比喻,說我們的科學就像放在一個很長很長的竹子裡的老鼠,要一節節啃,最終才能見到光明。但其實不用那麼麻煩,只要啃穿竹壁(頓悟)就能見光了。

於是,這根竹子裡遍布崩斷牙餓死的老鼠和向上啃累死的老鼠,當然也有些天賦高牙口好的給竹壁咬穿個小洞,看見過一縷陽光,無奈爬不出去,最終還是死在了竹子裡。

到底是誰把老鼠放到竹子裡的呢?老鼠又為什麼非要看見陽光呢?他們會不會還沒走到竹子的盡頭就死光光了呢?就算逃出了竹子看到了陽光,又會不會被再次被放到新的竹子裡或直接扔進鋼管裡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後記:回想自己走過的路,我們真的就如竹子裡的老鼠,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當我們能找到答案,就向前進一步,找不到時,就如困獸。我們的成長伴隨著一個個的問題,問題是視覺的障礙,只有尋找到真正對的答案,拿到那把鑰匙,才能打開眼界,明白那未知的東西。可以說問題讓人思考,給人智力的挑戰,人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不斷地超越自己。只要不是一開始就太難,那麼解決問題是我們學習一種知識的最好方法,遇到問題了,先利用已知的知識去求解,求而不得,通過針對性的閱讀、對智者的求教、關鍵字的搜索、對問題答案的反覆實踐,讓原來陌生的知識變為自己的智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