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全職媽媽其實早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因為生育孩子或孩子太小需要照顧而主動辭去工作、專職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大有人在。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的赫特.爵斯調查發現,產後的英國母親有17%成為半就業者,19%脫離工作。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不到10年的時間裡,美國全職媽媽的比例增加了15%。到了2004年,有22%的高薪、高知女性選擇了回家看孩子,1/3獲得MBA學位的美國女性決定回家相夫教子。
我們不禁會問,為了孩子,放棄事業、放棄工作,選擇做全職媽媽,真的值得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尤其當孩子還處於嬰幼兒時期,媽媽的陪伴和照顧越多,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
明尼蘇達大學少兒發育研究所的專家進行了一項最全面的長期研究,來考察早期嬰幼兒與其照顧者形成的依戀形式,以及這種依戀與其後來的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對174名孩子進行了長達16年的考察。他們首先考察了孩子們的家庭背景,諸如嬰兒對父母依戀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其家庭的整體狀況,以及母愛程度等。隨後,他們又考察了這些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考察他們在學校環境中的適應程度,以及在數學、閱讀能力、閱讀理解、拼寫等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結果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況下,嬰兒對父母依戀的模式與程度是孩子日後學術成就最明顯的因素。
而依戀關係中,最好的模式是安全型依戀關係。一個安全依戀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但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於社會性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就是在一歲之內。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依靠爸爸一個人的收入就能支撐全家的生活,媽媽可以選擇暫時放棄自己的工作,在家當全職媽媽,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到入園的這段時間。如果媽媽能夠在家專心養育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成為安全依戀型的孩子。
自從我夫人懷孕以後,她就選擇了在家當全職媽媽,直到孩子入園,才又踏上工作之路。雖然她少掙了幾年錢,但我們卻收穫了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的女兒。正因為如此,她才有了更多陪孩子玩的時間和精力,也才有了更多時間學習一些育兒知識。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社會目前對全職媽媽的理解還不是很全面,甚至少數人還對全職媽媽存有一些偏見。而相關部門也沒有為全職媽媽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相應幫助。
其實,全職媽媽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外,更需要了解科學的教育理念,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效。所以,全職媽媽不能只呆在家裡照顧孩子,應該走入社區、走向社會進行學習和交流,政府也應該提供相應的育兒課程供她們選擇,幫助她們學習和成長。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人,經常與別人進行交流和探討,也可以避免很多全職媽媽最大的顧慮,即離開社會太久會跟社會脫節。
當然,全職媽媽也不是要一直當下去的,因為孩子是要獨立的,希望有自己的空間的。父母也同樣需要自己的空間,要追求自己的生活。很多全職媽媽有這樣的認識誤區,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全世界只有孩子,家裡面的一切核心就是孩子,最後連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沒有了。這樣的心態也是有問題的,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就會逐漸不適應,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心理疾病。我們要知道,孩子是獨立的人,我們也是,孩子不是為我們而活,我們也不是為孩子而活,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