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窯|宋代人將她做出了風情萬種

@ 2016-05-19

龍泉青瓷

傳說中的龍泉哥、弟窯中的弟窯,即是龍泉青瓷窯.浙江龍泉青瓷源出北宋早期。宋室南遷後,龍泉瓷工吸取了歷代名窯的優秀傳統技藝,燒制出精緻優雅的瓷器,把青瓷生產推向一個全盛時期。目前發現的古窯遺址就有200餘處.被譽為宋代民窯巨擘。

龍泉青瓷-雨過天青雲破處, 梅子流酸泛綠時

龍泉青瓷冰裂紋笠式盞

龍泉青釉鏤雕方爐

龍泉青瓷八方開光「嬰戲圖」碗及鏤空托

16世紀末期,當龍泉青首次出現在法國市場上時,它的瑩體玉質使法蘭西人驚嘆不已,稱其為「雪拉同」。

龍泉雙魚洗

裝飾手法藝術風格與官窯一脈相承,以簡勝繁.北宋龍泉青瓷主要為刻花、劃花、印花及貼塑等。常見紋飾在北宋多蓮瓣、荷葉,南宋多雲紋、水波紋、游魚等。銘文見有印陰文「金玉滿堂」及 「河濱遺範」兩種。

釉有月白、豆青、淡藍、青灰、灰黃、炒米黃等釉色。粉青釉面淡雅柔和、滋潤肥厚、玉質感強。梅子青玻化程度高,釉層清澈透明。

龍泉青瓷模印「釋迦牟尼佛」坐像

耀州青瓷

位於陝西省銅川舊稱同官,宋時屬耀州,故名。它是北方一個巨大的燒造青瓷的窯系,為北方民窯中的佼佼者。

耀州窯早在唐代就已生產瓷器,在唐代黑釉瓷器是耀州窯的大宗產品。北宋時期耀州窯正處於黃金時代,產品豐富,青瓷創作的技術與藝術都十分精湛.

耀州瓷碗

耀州窯醬釉葵口盞

耀州窯青釉刻蓮花紋碗

北宋耀州青瓷的特點

胎色:為灰褐色 釉面:光潤肥厚,釉色青綠,微顯黃色有極細密的氣泡。器底胎釉交接處呈現黃褐色,這是鑑別耀州青瓷的最主要依據。

耀州窯青釉印蓮紋八方小盤

裝飾技法:主要是印花和刻花,也有剔花及劃花等。花紋有蓮花、纏枝花卉、波浪紋、魚鳥紋等。刀法熟練,刀鋒圓活,犀利有力,主次分明。主花紋的刀鋒較深,陪襯部分刀鋒則淺,均有一定傾斜度,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

器型:較為豐富,以碗、盤、瓶、罐、盆、爐、壺、缽等日用瓷為主。

耀州窯與龍泉窯青瓷相仿,故稱「北龍泉」。

耀州窯青釉蓮瓣紋碗

影青瓷

光致茂美、冰肌玉骨

宋代,景德鎮以靈巧、典雅、秀麗的青白瓷(影青瓷)而著稱於世。

影青釉杯盞

青白釉青中顯白,白中泛青,介乎於青白之間,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有冰肌玉骨之譽,藝術價值極高。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瓷以生產民間日用瓷為主,飲食具、酒具最多,盒類次之。景德鎮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以湖田窯規模最大,其產品種類豐富,質量精良,最具代表性。

影青釉蓮蓬式蓋盒

影青螭龍碗

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景德鎮建鎮景德鎮制瓷始於漢代。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皇帝下詔命令此地燒制御瓷,供皇家。從此景德鎮「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 。

影青花卉紋花口盤

磁州窯系

磁州窯代表作

白地黑花釉下彩繪、珍珠地、鐵鏽花、刻、劃花、絞胎瓷、釉上紅綠彩

釉下黑彩 (又稱「白地黑花」、「白地黑彩」)坯上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 →化妝土上用毛筆蘸細黑料描繪圖案→施一層薄透明釉→燒成。

磁州窯紅綠彩魚藻紋碗

磁州窯綠釉剔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白地黑花

李清照《醉花蔭·九日》 :

「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磁州窯刻花人物枕

刻花是用針尖狀工具在黑色紋飾上勾劃出輪廓線和花瓣葉脈,將黑彩剔除,露出白色的化妝土,然後上施透明釉入窯燒造,其紋飾黑白分明,立體感較強。

磁州窯系-當陽峪窯

磁州窯白地黑花缽

磁州窯白地褐花圓蓋盒

磁州窯-鐵鏽花

磁州窯用當地生產的『斑化石』 、烏金土作繪料鐵鏽花有黑釉鐵鏽花、白地黑花、黃地黑花、綠釉鐵鏽花等

安思遠舊藏-磁州窯鐵鏽花小罐

絞胎是唐、宋時期出現的一種工藝手法

磁州窯絞胎碗

絞胎梅花紋方枕

吉州窯

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吉安在唐宋時稱吉州,故名吉州窯,也稱永和窯。吉州窯創燒於唐,宋代是吉州窯的興盛時期,終於元代。

代表作:玳瑁斑,鷓鴣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釉

吉州窯梅花碗

吉州窯所獨創黑釉剪紙貼花瓷生坯掛黑釉,貼剪紙,掛一層流動性不同的淺色釉,揭掉剪紙,燒成.隨著釉層的流動,便在黑色釉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極為名貴。

吉州窯兼職貼花雙鳳紋笠式盞

吉州窯木葉紋

黑釉上貼飾木葉紋則是吉州窯對於瓷器裝飾工藝的另一大貢獻,在全國其他窯址中從未發現有這種產品。

木葉紋的燒制工藝,是將經過處理後只留葉脈的樹葉蘸上一種粘度較低而色調較淡的高溫釉,然後將其貼在黑色底釉上,入窯燒制而成。由於在乾燥或者燒制的過程中葉片容易發生扭曲、破損、變形,所以吉州窯出土的木葉紋其形狀往往不完整。

吉州窯木葉紋器的出現,是佛教與茶文化的相互滲透。

吉州窯特點

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綠釉、醬釉等多種。利用天然色釉料,釉層稀薄,看起來乾澀 。

胎有兩種:有土黃色、米黃色和灰青色;醬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其胎質都比較粗松,胎體厚重。

吉州窯黑釉木葉碗

建陽窯

建陽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

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建盞頗受文人喜愛,蘇軾的「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瓮鵝兒酒」,黃庭堅的「纖纖捧,研膏濺浮,金縷鷓鴣斑」,楊萬里的「鷓鴣碗面雲滎字,兔褐鷗心雪作泓」,蔡襄的「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等詩詞都可以體現。

北宋後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後燒黑釉。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建陽窯茶盞-「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類鷓鴣斑窯變建盞

敞口,斜腹下微收,餅足。通體施有光澤的黑色玻璃質釉,釉層表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凹凸。胎灰褐,外部釉不過腹,有流釉現象。碗內布滿褐黃色的斑點,或散或連,形狀不一。斑點周圍出現窯變藍色,閃耀著美麗奇妙的光芒,色彩異常絢麗。

建陽兔毫盞

窯變結晶紋是由於一方面陶瓷中的一些原料在高溫時發生分解並形成氣泡,另一方面氧化鐵的含量達到過飽和時會在氣泡邊界析晶.

建陽兔毫盞

宋代對中國茶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發明了一整套品評鑑別茶之優劣的方法,這就是「鬥茶」。

好的茶湯要有一層極為細小的白色泡沫浮於盞面,稱為「乳聚面」,最好還能「咬盞」,即品酒時常講的「掛杯」。不好的茶湯點過不久,茶就與水分離開來,稱為「雲腳散」。

宋人評茶以白為上,蔡襄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貴白」。為了襯托茶液之白,宋代崇尚以黑色的磁器為評茶的上品。

胎質為烏泥色,胎體厚重,色黑堅緻

釉色烏黑晶亮,亦有深褐色。由於黑釉屬鐵結晶窯變釉,結晶形成各種各樣花紋。

盞內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近足部,有明顯垂流現象。

器型以碗類占絕大多數,宋代文獻帝稱之為甌或盞,統名「建盞」。

綜上

宋代瓷器特點:

重釉不重胎,胎為炻瓷。

造型灑脫飄逸,釉色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天成的風韻,釉的質地追求「釉汁瑩厚如堆脂」的凝重深沉的質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