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Quartz網站5月17日報道稱,在2016年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標》報告中,世界銀行作出一個重要選擇,決定在陳述數據時不再對「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區分。
圖片來源:網絡
多年來,世界銀行制定並採用了收入分類法把各國歸入不同組別。在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這四個國家組別中,每個組別均與每年更新一次的人均國民總收入臨界值有關。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被世界銀行(和其它組織)統稱為「發展中世界」。
世界「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劃分地圖。圖片來源:世界銀行博客
這一變化意味著改變了以往從地理上劃分貧窮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做法。實際上,在最初定義「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時,幾乎沒有人同意這樣做。儘管聯合國直接給159個國家加上了「發展中國家」的標籤,但是聯合國始終沒有給出官方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它自己在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加以區分時,並不是依據嚴格的經濟學標準。
有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使用人均國民收入作為指標是一種有用的方式,並且可以廣泛推廣。但是需要對收入進行更加精確的劃分,這樣的數據才是有意義的。即使排除掉通貨膨脹的因素去劃分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發展中國家」一詞的使用也是有問題的。比如中國、玻利維亞、厄利垂亞三國處於三個不同的收入組別,但都被稱作「發展中國家」。
實際上,很多人士都認為應該停用該詞。世界著名數據學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教授在近期發表演講稱,大部分認為的「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割如今已不復存在,使用「發展中國家」一詞是學術上懶惰的做法,我們應該更精確地對各國進行分類。
「主要的問題就是即使被分在同一組別中,不同國家之間的收入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馬拉威和馬來西亞雖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但是和馬拉威相比,馬來西亞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更接近於已開發國家『美國』的水平。」 世界銀行統計辦公室高級經濟學家Umar Serajuddin 說,「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不同的國家放在同一個組別時,這種劃分實際上並沒有很大的用處。」
以下圖所示的生育率與嬰兒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為例(這兩個指標通常被視為衡量一國總體福祉水平的替代指標),1960年,世界上有兩大類國家:一類是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國家(「已開發國家」),還有一類是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國家(「發展中國家」)。但是到2013年,除少數幾個國家外,大部分國家的生育率和嬰兒死亡率都很低。
1960-2013年世界各國出生率和嬰兒死亡率變化圖。圖片來源:世界銀行博客
世界銀行數據科學家Tariq Khokhar說,「以往把發展中國家看作是發展停滯的地方,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為了獲得更加有利於分析的數據,停用「發展中國家」一詞也是為了能夠反映出全球發展的不斷變化。聯合國在1990年提出千年發展目標(MDGs)來解決全球貧窮問題,去年提出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則是一個全球性目標,在千年發展目標基礎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千年發展目標本意主要是為了扶持發展中國家,而可持續發展目標則把每一個國家都看作是需要發展的對象。」Serajuddin說。換句話說,當每個人都能看到他們收入增長但是那些所謂已開發國家中的中產階級卻被擠壓時,發展就成了每個人都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