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不除,再睡也不舒服
2016-05-14 10:25
親愛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每天被鬧鐘叫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接著繼續睡。即使堅持早睡晚起,第二天依然不解乏,上班打哈欠,上課打瞌睡,成天昏昏欲睡,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沒有真實感像是在夢裡……下班或放學回家後,立即躺在床上,渾身無力,甚至連飯都懶得吃……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濕困脾陽」惹的禍
《黃帝內經》認為「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意思就是說,火旺之人睡不著,寒盛之人睡不夠。《丹溪心法》也認為「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中醫認為,體內濕氣太重,困住了脾升清降濁的功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失養,腦失神用,就會出現頭腦昏沉,嗜睡多醒,全身困重,疲乏倦怠,脾虛失運,腹部脹悶、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等症。
體內濕氣重的10大信號
1、嗜睡貪睡 2、大便溏瀉 3、舌苔厚膩 4、腹部肥胖 5、怠惰嗜臥 6、下肢沉重 7、脘腹脹滿 8、精力下降 9、情緒抑鬱 10、痰多而粘
濕氣究竟從哪裡來?
為什麼現代人濕氣重的人越來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吃的太好,動得太少」。每天「雞鴨魚肉不離口,糕點水果不離手」,肥甘厚膩及寒涼食物吃得太多,或長期服用清熱瀉火的藥物,損傷了脾胃陽氣和運化功能,聚濕生痰;加上運動不足,出汗減少,濕氣沒有出路;或過度貪涼,經常使用電吹風、空調等,均可導致體內濕氣過多。
濕邪是什麼東西?
中醫認為,凡致病具有重著、黏膩、趨下特性的外邪,都稱之為濕邪。中醫將濕邪分為外濕和內濕兩種。外濕多因環境潮濕、涉水淋雨所致,內濕多由過食生冷而致脾陽受損。外濕可內傳臟腑,內濕也可外達肌膚,濕邪又易與風、寒、暑、熱等邪氣相互糾結,稱為風濕、寒濕、濕熱、暑濕等。
健脾除濕的食物
茯苓、扁豆、紅豆、芡實、橘子皮、薏仁米、冬瓜、蘿蔔、白菜、洋蔥、大蒜、山藥、草果、車錢草、荷葉、山楂、柚子、燕麥等。
燥濕健脾的中成藥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由於濕邪具有黏滯不化,纏綿膠著的特性,因此,如果體內濕氣太重,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就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來治療。
中醫治療嗜睡當以清熱祛濕,淡滲利濕,芳香化濕為主,主要採用香砂平胃顆粒、參苓白朮散、藿香正氣散、二陳湯等方劑來加減應用。
簡便廉效的食療方
一、除濕健脾醒神湯
【組成】薏仁米15克,懷山藥30克,芡實15克,白扁豆15克,生黃芪12克,生白朮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豬排骨洗凈血污,懷山藥、白扁豆、薏仁米用鍋炒至微黃,與芡實、黃芪、白朮一起全部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用】祛濕健脾,益氣醒神。
二、橘皮桂香蒼蒲茶
【組成】橘皮3克、桂枝6克、石菖蒲6克、蒼朮4克。
【做法】煮水代茶飲。
【功效】健脾燥濕,醒腦開竅。
作者簡介
秦竹:教授,研究生導師,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首屆「雲嶺教學名師」,雲南省高校首屆教學名師,雲南省高校「秦竹名師工作室」,雲南省高校首屆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負責人、雲南省優秀教師,雲南省師德先進個人、雲南省優秀青年中醫、雲南省本科一類精品課程負責人,雲南省先進教育科研工作者,雲南省首屆教育功勳獎獲得者。
現任雲南中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主任、中醫藥文化宣教中心首席教授,國家全民健康素養巡講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學分會常務理事,雲南省健康教育協會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雲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與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醫師協會養生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理事,農工民主黨雲南中醫學院主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中醫藥學評議專家。
主編出版《舌尖上的中醫》、《實用偏方治百病》、《美容方劑學》、《中醫方藥臨床臻萃》、《中醫方劑識記寶典》、《調理氣血與養生》、《給您的太太吃什麼》、《中西醫結合醫學心理學》等中醫專著14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20餘項。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失眠多夢易驚醒,10個妙方送給你
湯里加一寶,百歲不顯老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健康 中醫 中藥 養生 投訴
分享到:
收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