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京保衛戰,目前有幾個爭議:
1.到底該不該打?當時就有爭議,現在仍然在持續。
2.雙方兵力對比如何?一種說法是3:1,還有說法是1:2。
3.如何評價戰果?一般認為打得差,但也有人認為戰果不錯:日軍傷亡慘重。
在下研究後認為,這些說法均非空穴來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把握好之,需要更為全面的視角、更為全面的資料和辯證的思維方法。
一、南京保衛戰基本情況
1.軍事準備動手早,但未完成
蔣介石在全面抗戰前把沿長江一線作為主要防禦方向後,即在國防部下成立了首都防禦建設委員會,委派中央軍>校教育長兼京滬戰區司令張治中負責,下設設計、工程建設等機構,查勘了從上海到南京和南京郊區地形,制定了建設規劃。參謀本部於1932年12月成立城塞組,由參謀次長賀耀祖兼任主任,在德國顧問指導下,在南京以東、東南和江陰、鎮江、江寧等要塞建築和整修「國防工事」。戰前首都衛戍軍司令唐生智又親自視察了其中一些主要陣地。在上海、南京之間構建了吳(縣)福(山)線和(無)錫澄(山,即江陰)線兩條「戰略防線」,構成南京接近地戰役防禦地帶,把太湖北走廊(即太湖北岸到長江南岸相對狹長的一片,蘇州、無錫、常州和京滬鐵路都在太湖北走廊內)攔腰截斷,加之這一帶是水網稻田地,兩條防線築壘利用居民地和水網形成防禦地帶,必定能給日軍以重大殺傷,並遲滯其行動。在太湖南走廊(即太湖南岸到皖南山區北沿,湖州、長興、宜興、溧陽和寧杭公路在太湖南走廊內)前端平望、嘉興、湖州構建了若干防禦據點(支撐點),也能有效阻滯日軍行動。太湖南北走廊後端即進入南京「四山」,即外圍防禦陣地。南京城防主要依靠明城牆和外廓,以及之間的有利地形,稱「復廓陣地」。
復廓陣地、外圍陣地和吳福線、錫澄線,規劃雖然很好,但沒有很好落實。有的只落實在紙上,實際上沒有動工;有的正在修築中,甚至槍炮聲臨近了,民工還在幹活;有的建完了,具體位置和質量不符合戰術要求,等於白建;有的把工事鑰匙交給當地的保長保管,戰事臨近保長帶著鑰匙跑了。部隊不是找不到應進駐的陣地,就是進駐不了工事,還有工事要重新改造。所有這些戰前設施,除了明城牆陣地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外,其餘有等於無。
2.是否守南京舉棋不定,決斷猶豫,蔣介石一意孤行決定守
蔣介石和軍委會高層,在是否堅守南京的問題上卻舉棋不定,決斷猶豫,嚴重影響了南京的防守和守軍的撤退,造成重大傷亡。
蔣介石在戰前研究保衛南京的第三次會議上,力排眾議,採取了唐生智的建議,為維護大國形象,做出短暫堅守的決定。這一決策在政治上講是正確的,關鍵是堅守的時間,要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來決定。可惜在這一點上,他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要軍隊堅守1—2個月,這顯然是做不到的。
日軍打贏淞滬會戰,士氣旺盛,軍力甚銳,不待國內大本營正式命令,不停頓地主動進攻南京。而南京守軍大部分是從淞滬戰場上先後撤下來的受挫疲憊之師,未經休整補充;少部分是從戰略縱深調上來的軍隊(如川軍),立足未穩;防禦工事大部分尚未完工,怎麼可能堅守1—2個月呢?蔣介石對政治仗和軍事仗沒有分清,把政治仗當作軍事仗來打,嚴重背離了正確的戰略總方針。當得知日軍正在包圍南京,守軍有被圍殲的危險時,又從保存力量出發,不問具體情況,立即下令撤退。也不知是因為害怕擔責任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又不做明確指示,僅讓口頭轉告。在不得不直接下令時,仍含糊其詞,說「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擇機撤退」。電報發出後,次日又有動搖,再以信函形式要求唐生智「仍以持久堅守為要」,希望「能多堅守一天就多守一天」。統帥決心猶豫,徘徊在撤與守之間,對守城指揮官和部隊產生了嚴重消極影響。
從淞滬會戰後我軍兵敗如山倒的形勢看,當時的確不該守。蔣介石那麼多嫡系,在開會討論時無人贊成守,即使蔣下定決心時也居然沒有人願意勉為其難為其分憂,可見他們的反對何等劇烈!但蔣介石一意孤行,最後只好推出一個很不合適的人選:唐生智。
正是由於猶豫不決,導致未及時疏散,為後來的大潰退埋下了禍根。
3.雙方兵力部署
日軍從上海向南京的進攻,還是因循了歷史的老套路,這主要是軍事地理環境使然。12月1日,日本大本營在前方一再要求下(本來準備休整,但發現我軍混亂,認為機不可失)下達了《大陸命第八號命令》,正式命令華中(即我華東方向)方面軍「攻占敵國首都」,方面軍司令為松井石根大將。方面軍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組成,共8個師團、2個旅團和海軍一部,共20餘萬人。日軍主力上海派遣軍5個師團、1個旅團組成北路兵團,沿太湖北走廊順京滬鐵路向南京發起主要攻擊;由第10軍3個師團、1個旅團組成南路兵團,沿太湖南走廊向南京發起輔助攻擊;另以天谷支隊(旅級)在鎮江附近渡過長江沿江北攻擊浦口,國崎支隊在當塗附近渡過長江,沿長江北與天谷支隊形成對進攻擊,在浦口地區會合,阻擊南京守軍從下關—浦口渡江北撤;再由一部船艇部隊從太湖湖面北進,協助上海派遣軍在常州、無錫地區阻擊回撤守軍。這一進攻部署是一個按套路出牌的打法,應該早在中國軍隊的預料之中。
國民黨軍的防禦計劃大致是,以左翼軍轄從上海退守的3個集團軍,陳誠為司令,防守太湖北走廊;以右翼軍轄3個集團軍,張發奎為司令,防守太湖南走廊;另從縱深調川軍6個師到皖南寧國、廣德附近,準備對南路日軍實施反擊;第七戰區一部兵力在安吉、孝豐地區側擊敵翼側。南京警衛執行部改組為衛戍長官部,唐生智為司令長官,所轄部隊大都是由淞滬戰場撤退,逐漸增加至11萬餘人。
4.戰事進展
11月3日,日軍從太湖南北走廊同時發起全線進攻。在太湖北走廊,當天晚上,中國軍隊撤至吳福國防線預設陣地,15日雙方激戰於常熟、興隆鎮、福山及沿江地區。19日守軍不敵,放棄蘇州一線,撤至錫澄第二道國防線。27日,日軍進占無錫,中國軍隊大部向皖南山區轉移,一部退往常州。不到兩個星期,兩道戰略國防線全線失守。日軍分三路繼續進攻,一度在江陰遭到頑強阻擊。11月29日,日軍進占常州。至12月6日,日軍攻至南京外圍陣地之前。
太湖南走廊。11月13日,日軍攻占走廊南端重鎮平望,向南走廊內進攻。此方向防守的是才從縱深調上來的川軍,裝備老舊,地形不熟。11月23日,川軍在長興、夾浦、泗安地區以倉促防禦對抗日軍進攻,雖打得頑強,但仍節節敗退。27日,日軍突破川軍防禦。28日,日軍攻占宜興,12月2日攻占溧陽。其中一部進入皖南山區淺近縱深,相繼占領宣城、蕪湖、當塗,其一部過江奪占和縣、烏江鎮,企圖沿南京長江上游兩岸迂迴南京。12月6日,沿太湖南走廊進攻的日軍也進抵南京外圍防線。此時,南京城區處於東、東南、南、西南大半弧被包圍態勢,而背後是長江。
12月7日,日軍馬不停蹄對南京外圍陣地發起進攻,12月8日即突破,兩天打到復廓陣地。12月8日,日軍下達《攻占南京城要領》,部署了在城區內各部作戰任務、戰鬥接合部、協同等事項。9日,日軍飛機向城內投下松井石根給唐生智的《投降勸告書》。唐生智置之不理。
10日,日軍全面攻城。當晚,日軍一部侵占蕪湖。次日上午,蔣介石發現有日軍從當塗渡江,意識到形勢嚴峻,遂通過顧祝同向唐生智口頭轉告撤軍之意(顧祝同要求唐生智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不敢理會(怕擔責,成了「替罪羊」)。當晚蔣又親自電令「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擇機撤退」。12日,日軍繼續狂攻,中華門失守,唐生智先決定14日撤軍,後改為當天。但蔣介石又來函要求「仍以持久堅守為要」,希望「能多堅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唐於是於下午5時許召集將領開會,曉以形勢,又拿出蔣介石11日電文,以集體簽字形式通過撤軍決定,要求「敵進我進」、(向南)向皖南撤退。但一方面很多軍隊根本不聽招呼,爭相向北渡江;另一方面唐生智在下達撤退命令後,又考慮到第88、87、36師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唯恐按指定路線突圍損失太大,要受蔣介石責備,於是違背書面命令要求,口頭指示他們也可渡江北撤,又增加了撤退的混亂。
12月14日,根據中國大本營的指示,唐生智在臨淮關宣布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撤銷,撤至江北的衛戍軍部隊改隸第三戰區。南京保衛戰基本結束。
5.大潰退釀成悲劇
守軍中,有相當一部分部隊不聽指揮,該擔任掩護的不掩護,率先撤離,造成其他部隊側翼暴露,被敵迂迴包圍;也有各級指揮官貪生怕死,拋下部隊自己先逃,使部隊失去指揮,無法進行有組織的行動;有的因通信不暢,命令沒有下達到基層,大批基層官兵成為無指揮無組織的散兵游勇,也是撤退變成潰逃的重要原因。
只有粵軍葉肇第66軍和鄧龍光第83軍等部,遵照撤退命令指定的方向和路線,出太平門走紫金山北麓、過東西流鎮,從句容穿過寧杭公路走溧陽郎溪,其間突破數重日軍的阻擾進入皖南山區,得到當地軍隊接應。他們大膽機智地逆日軍主要進攻方向而動,從日軍間隙穿越而至敵後,是南京保衛戰中不多的亮點。
由於撤退混亂,在戰鬥中沒有犧牲的近10萬官兵,一些在擁擠中被自己人射殺,一些被踐踏死亡,多數後來被俘、遭日軍集體殺害。
二、南京保衛戰雙方兵力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南京保衛戰其實有兩個口徑。
大口徑的南京保衛戰,包括復廓陣地、外圍陣地和吳福線、錫澄線,以及皖南(如蕪湖)等地的作戰,參戰日軍約20萬,我軍呢?則有淞滬會戰退下來的50多萬,加上南京衛戍部隊、數萬新投入的川軍、從蘇州到蕪湖沿線及周邊的警察、憲兵、教導隊等武裝力量,當在60萬以上。如果加上贛、浙、皖、蘇地方武裝及警察力量,可使用的兵力恐怕有百萬之眾。故兵力對比在3:1以上。
小口徑的南京保衛戰,僅包括復廓陣地、外圍陣地的作戰,日軍大約5萬人應該差不多,我軍呢?應該沒有15萬。因為各部隊多有缺編,加上從上海撤下來的軍隊有損耗,故大約11萬左右,兵力對比2:1以上。
三、該不該守南京
1.從戰術上看,南京有可守之處
南京城呈「四山一水」之勢,四面環山,北邊長江環繞,城牆相對堅固(太平天國軍隊曾經在這裡抵抗曾國藩的清軍包圍兩年多)。加上在東邊有吳福線、錫澄線等防線,南邊有皖南山區,有死戰的一定條件。
2.從戰略上看,南京守不得
南京雖然四面環山,但往北、往東都比較平整,便於敵人進攻。更要命的是「一水」,即長江環南京城呈120度角半環繞,360度一周中,2/3都是水,不便于軍民撤退。因而敵人如果沿東、南、西南三面進攻,尤其是如果攻取西南方向的蕪湖、當塗一線,則守軍則無陸上退路,成「瓮中之鱉」。故歷史上的南京守衛戰沒有成功案例。
所以,可以下結論:南京不是大兵團防守作戰之地。這話是有潛台詞的,意味著什麼?非常規情況下,如果僅僅是阻擊敵人、以便我軍在他處(如果蕪湖)聚殲敵人,則可一戰;如果僅僅是部分「死士」以死相拼,則南京城也有守衛的一些條件。而在常規情況下的單純防守,是必敗而且必然釀出慘劇的。這一點,蔣介石的嫡系將領無人出面可為明證!
四、將士們的英勇無力掩蓋決策者的昏庸
南京保衛戰中,我軍將士一度表現得非常英勇,包括南京衛戌司令蕭山令在內的47名中高級軍官壯烈殉國!加上四面環山、城牆相對堅固,的的確確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實際上,直到撤軍之時,日軍雖然攻破了一些一線陣地,但我軍仍然可以在二線陣地防守,而且由於兵力難以展開,日軍突進來的部分有多處被我軍打了回去。但圍繞此戰,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決策者昏招太多、惡果太大!
1.淞滬會戰不應該規模那麼大
熊式輝曾表示反對淞滬會戰,他的看法不全對,但也有一定道理。因為上海三面環海,利於日軍登陸及海空軍發揮優勢;「一二八抗戰」後我國方面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我軍不得在上海修築防禦工事,為作戰帶來了難度。
但在上海決戰,便於發揮物資供應優勢,便於吸引列強幹預,便於吸引日軍主攻方向,故還是應該打的。但規模太大了,不能圍殲敵人的情況下採取「添油」戰術,犯了兵家大忌,為後來的潰敗留下了伏筆。
2.淞滬會戰打得太久
為了吸引列強幹涉,堅持的太久,造成潰敗,甚至重金打造的吳福線、錫澄線基本報廢。
3.沒有做好撤退準備
蔣介石集團一再宣揚堅守南京,故疏散工作做得很差。
4.外圍作戰太差
吳福線、錫澄線且不說,60萬以上的軍隊,在周邊潰敗的太快,尤其是蕪湖、當塗丟失,關上了南京軍民陸路撤退之門。
5.撤與不撤首鼠兩端
如前所言,不再重複。
6.用人問題大
唐生智久不掌軍,對各部根本無約束力,尤其是嫡系。由於地位影響,決策失誤也很多:主動挑擔,本身就是錯;顧祝同轉告蔣介石撤退令時,他拖延,延誤撤退時機,也是錯;為保蔣介石嫡系,在撤退令發出後改變命令,更是錯……
7.管理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