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影的人可能會對70年代初法國拍的一部《解放軍占領巴黎》的片子有印象,影片講述了中國派了6億解放軍進軍法國,占領巴黎。這部影片當然是虛構的,只是在4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正在用另一種方式占領加拿大的兩大都會溫哥華和多倫多,當然他們用的不是解放軍,而是鈔票。
本周一(5月9日),本國知名周刊《麥克林》雜誌出台一篇頭條報道,起著令人震驚的大標題:《中國正買下加拿大》(China is buying Canada),充分披露了本地人對中國資金進入加拿大、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的擔憂。
中國資金加速湧入加拿大
報道的是以一則中國人買房的故事開始的:沈保羅(Paul Shen)本是上海一家廣告公司的中級主管,去年辭職移民加拿大,並決定在BC省安家。他同妻子拿出多年的積蓄,在維多利亞市市中心買了一處複式住宅(duplex)。那裡離大學比較近,而沈先生的妻子正在讀碩士,加上街區安靜,周圍風景極好,對他們六歲的兒子來說也非常理想。
上海的房價,比加拿大的任何一個城市都高。沈對《麥克林》雜誌的記者坦言,也只有在加拿大,他們的購房夢才能變成現實,並在這裡開始新生活。
沈保羅只是如今成千上萬個在加拿大買房的中國人之一。由於加拿大污染少、政局安定,經濟穩定、房價較為便宜等原因,中國人正在將他們的資金漂洋過海地轉移過來並置業,以躲避中國可能存在的危險。
雖然政府從沒有公布過具體的數字,但是誰都知道中國的資金正在如潮湧入加拿大。有分析指出,去年中國湧向海外的資金高達一萬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了七倍多。這些資金中大部分是中資公司用來購買西方資產,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私人資金,直接進入了房市。
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的經濟學家Peter Routledge表示,去年中國買家僅在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投入了將近120億元,占該城市總購房量的33%。在多倫多,去年這個數字是84億元,占總銷售量的14%。
中國資金的注入,令兩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持續走高。在最火熱的幾個社區,房價的年增幅都在20%以上,不斷刷新記錄。
一般說來,一個地區的房價受若干經濟指標的控制,例如家庭平均收入、地區的經濟活力,但是溫、多兩地的房價節節上揚,同這些指標越來越脫節,而這直接意味著普通民眾越來越買不起房。於是,兩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已對中國人前來買房感到「憤怒」,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被排擠到了自己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外面。
當地一位華裔二代移民Justin Fung坦言,政府引來了那些海外買家,他們只是把加拿大當成一個旅遊區或存放資產的地方,並不是真想長住在這裡。可是,他們卻不斷推高房價,將本地人(從房市)排擠了出去。
是否限制外國人買房?加國政府陷兩難
Justin Fung的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本地人的觀點。現在,高房價已讓本地人不堪重負,最新的統計報告指,目前加拿大平均家庭債務同收入比為1.65比1,也就是每收入一塊錢,就要負擔1.65元的債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貸)。如果任由房價繼續上漲,加拿大本地人只會面臨兩種後果:一是徹底買不起房,二是永遠淪為房奴,被巨額債務壓得更加喘不過氣來。
於是,人們希望政府出面限制海外買家的呼聲越來越高。
可是加拿大政府也陷入了兩難:如果任由海外買家推動房價,房市很可能出現泡沫,一旦破碎則會對全國經濟造成極大衝擊。可是,現在火旺的房地產市場,及其帶動了一大批行業,從地產經紀到室內裝修,已成為加拿大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比例可能超過10%、甚至達到了20%,並養活著一大批相關人員,還給政府貢獻了大量的稅收收入。考慮到現在加拿大經濟已失去了能源業這一支柱,如果貿然對房市加以打壓,則經濟立刻就可能陷入停滯
加拿大最擔心的是,中國買家對本國房地產的興趣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穩定的。換句話說,他們買了房子到底是為了常住,還只是當成一個投資。官方機構CMHC的經濟學家杜根(Bob Dugan)表示,如果這些中國買家來加拿大只是為了炒房,短期內就轉手賣出賺錢,那加拿大就真的麻煩了,所以現在要評估一下房市裡到底有多少炒房行為。
現在,不少非官方的業內統計都表示,中國人買房多是以自住為主,言下之意不會對房市帶來威脅,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早前BC省一位華裔城市規劃教授Andy Yan曾對溫哥華最昂貴的三個小區進行分析,發現在2014年9月之後的半年內出售的房產中,66%的買家是中國人,而這些人大多聲稱是家庭主婦或者學生,並沒有收入。
業內一般將這種家庭稱為「太空人」,他們雖然住在長期加拿大,但是幾乎不同本國發生經濟聯繫(當然也不繳稅),其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在中國。中國一旦發生經濟危機,這些買家可能就會選擇拋售自己在加拿大的房產,以償還他們在中國的債務。
一個好消息是,加拿大已經在想方設法防範這種危險了。聯邦政府已經撥款,令統計局調查房市裡的海外買家數據。BC省政府則出台了更嚴格的措施,打擊「炒房」,並要求買家申報國籍。不過,即便掌握了充分的數據,政府還會面臨前文所說的兩難:打壓海外買家,經濟恐停滯;任其發展,房市或崩潰。
難怪《麥克林》雜誌酸溜溜地說,「現在加拿大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國的買家到底想要幹什麼,而是如果離開了中國買家,加拿大該怎麼辦?」
【中國留學生1.5億買下溫哥華最貴豪宅】
中國富豪在加拿大出手闊綽已經成為當地媒體常常報道的事情之一,今年早些時候,在溫哥華最貴房產榜上排名第16的一座豪宅,以3110萬加元(約1.5億人民幣)的高價被一名中國「學生」收入囊中,創下2016年溫哥華豪宅成交紀錄。
這座豪宅占地1.7英畝(約6879平方米),面積14663平方英尺(約1356平方米),擁有5間臥室和8間浴室,從資料照片看來,裝修也十分豪華精緻。
據稱,買主資料的職業一欄中簡簡單單地填著「學生」,購買的這座房子卻堪稱溫哥華最貴,讓人難以置信。除了多個臥室、浴室,3層豪宅還包含景觀游泳池、劇院,房子周圍看得到史丹利(25.290, 0.64, 2.60%)公園和北岸海景,視野極好。
周姓學生拿出約2200萬加元(約1.1億元人民幣)支付首付,對該房產擁有99%的業權,而另一位擁有1%業權的業主,資料顯示其是一位女商人。
兩位業主從銀行獲得按揭貸款990萬加元(約4997萬人民幣),每兩周的按揭供款為17080加元(約86218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每個月僅僅按揭供款就要3.5萬加元(約17.7萬元人民幣)。
該豪宅位於加拿大著名的灰岬區,政府當時對其估價為2560萬加元,而放盤時的價格以已經高達3500萬加元。
豪宅原先的主人是一家名為Canaccord Genuity的投資公司的創始人皮特-布朗(Peter Brown)。1983年,他和妻子購買這棟豪宅時,僅僅花費了250萬加元。
除了高額房價外,豪宅的地稅每年超過8萬加元(約4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僅僅按揭和地稅每年的支出就需要約300萬元人民幣。
加拿大的房屋評論員對此事表示難以置信,「一個學生都能購買溫哥華最昂貴地段的豪宅,說明政府並沒有控制好溫哥華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