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新加坡生活了10年的中國人,我這個答案只是對比下我眼中的新加坡和香港。
香港和新加坡今日發展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是否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雖然兩者一個被叫做李家城,一個被叫做李家坡,但是兩者的制度完全不同。
香港奉行的是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政府無為而治。新加坡奉行的是凱恩斯主義,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香港擁有一個相對更自由有活力的經濟體,造就了李嘉誠這樣的亞洲首富。新加坡有了非常細緻和有條理的政府管理,人民的生活從方方面面得到了考慮。
作為民眾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其中衣,食,行三方面我覺得兩個地方沒有明顯的差別。
新加坡的底層人民如果說比香港幸福,那我覺得主要是幸福在房子上。居者有其屋這個理念在新加坡被貫徹得非常徹底。那麼我主要來分析下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
作為一個被夾在世界兩大穆斯林國家中間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陸地面積只有香港三分之二,新加坡充滿了危機感。所以新加坡政府是典型的公司化管理,一切都是服務於效率和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衝突時基本沒有迴環的餘地。
基礎建設發展太慢?拆!所以從70年代起就勒緊褲腰帶搞公眾組屋發展計劃,強拆城中村改建高密度住宅,為的就是居者有其屋。城市的許多核心地段都建造了公屋,並且設定價格上限。
房子還是新加坡政府調節收入不平衡的手段,在新加坡80%的人居住在政府修建的組屋中,能夠購買這種房子的標準是家庭月收入低於8000新幣,也就是4萬人民幣(新加坡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在3000-4000新幣之間)。超過這個線的話,就只能用兩倍的價格去購買商品公寓。不過組屋是有時間期限的,一般來說是60年,所以這東西沒法當做遺產傳下去,到期政府要收回。歪果仁也不允許購買組屋。而且你要是老了以後沒錢養老,你可以跟政府申請把大的組屋換一個小的,同時政府會給你一筆補貼來養老。
同時房子在新加坡還兼顧了另一份社會責任,就是加強種族之間的溝通,避免種族衝突。所有的社區必須有一定配額的馬來和印度人,華人配額滿了就不賣了。
在新加坡所有人的收入的36%都被強制用來當做公積金和退休保障金存入銀行,這在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的基礎建設有著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也避免了一部分人過度消費沒錢養老。
最後,組屋區的發展好壞直接影響到了PAP(People’s Action Party,人民行動黨,為新加坡執政黨)在底層民眾中的支持度,整個新加坡以社區為單位被劃分成了很多集選區,所以政府是不敢懈怠的。
一目了然
而香港底層人民過得不好更應該歸咎於港英政府時期的土地政策都便宜了資本家,自由市場嘛,優勝劣汰。搞房地產搞金融的都被授勳了,沒能及時的建立起一個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和保障體系。經濟發展快的時候民眾還能喝點湯,一旦增速下降,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就顯露無遺。
回歸後也只能繼續依靠當地資本家的力量,走群眾路線的話你總不能再來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吧。當初回歸時都擔心政府會對資本家不利,破壞現有經濟體系,現在又跑來控訴政府和資本家聯手壓榨民眾,所以到底要哪樣?
香港有可能像新加坡一樣為了多數人利益犧牲少部分人?當然不可能,「民主」要保障的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不過相對來說,香港的發展空間要寬鬆得多,所以香港人民是不可能接受一個新加坡式政府的。
好歹在香港你們還能集會吧,新加坡呢?
在香港你不會因為小學畢業沒考好就被送到技工學校吧,新加坡呢?
在香港你不會因為罵了哪個特首被追著告到傾家蕩產吧,新加坡呢?
在香港你不會因為自己的選區反對黨贏瞭然後就被停止更新公眾設施吧,新加坡呢?
在香港搞個國民教育你們還上街遊行,新加坡逼著我們這群「歪果仁」也得上思想教育課,而且是從初中上到大學。
然後我再扯點不太相關的:
港大獎學金四年才給70萬,剛夠個學費,一年還沒幾個。新加坡每年從中國招接近1000個全額獎學金的學生,每個人的支出都接近100萬人民幣。我還有不少中國同學拿著新加坡的獎學金去牛津劍橋哈佛麻省理工讀書的,算下來過200萬了。
本地居民反對,說搶了他們的工作。政府象徵性地調整下就業門檻,意思一下就是了。大家都很明白,沒有外國人才,新加坡的未來毫無競爭力。新加坡的政治叫做知識精英政治(meritocracy),能者居之,沒人在乎你的出身。外來人才是新加坡這幾年經濟騰飛的主要助力。
與此同時,香港在積極地搞著排斥大陸的運動,又是「蝗蟲」又是「阿燦」的。
所以香港更自由,但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更悲催一些。當然了,麵包和自由誰更重要就是看個人價值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