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攝自youtbube)
「鄭捷」死後第二日,「小燈泡」母親說:「我的心情非常糟糕...」,震撼了所有台灣人
4歲女童「小燈泡」3月在台北市內湖街頭遭隨機殺害奪命,昨天捷運殺人魔鄭捷伏法,小燈泡的母親在臉書發文,分享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的講座,並寫下:「無差別殺人事態與你我都有關,多了解一些,才有可能做些改變」。
小燈泡母親12日凌晨在部落格寫下:
昨晚孩子們就寢之後,David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鄭捷已執行將決
我的心情:非...常...糟...糕...
小燈泡事情之後,有很多人期待或努力迫使家屬要能有清楚的表態,支持死刑或是廢死?!我不是不願意表態,而是真的沒有想透
過往,我還沒想透。如今,身為犯罪被害者家屬,我不但沒有想的更清楚,看的更懂,反而想的更多,更無法輕易選擇靠邊站。
無差別事件越演越烈,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手段也越來越兇殘。就像David向蔡英文說的:孩子走了,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撫慰?我們的答案不是誰一定要被判什麼刑,而是下一次我們帶著孩子上街遊玩時,我不需要再提心弔膽,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撫慰
對我來說比判什麼樣的刑責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了解了什麼?我們未來能做什麼?
我感覺得糟糕的不是執行死刑這件事,而是在執行死刑之前,政府做了什麼?他們有去分析了解『為什麼』了嗎?
我同意李茂生教授所說:無差別事件不可能真正完全被解決,但我們可以也需要去做的是透過這些事件,去理解到底如何發生這件事,而及時伸手,去降低發生的頻率
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意即就這樣失去了一個研究與了解的對象,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了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國小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國家是不是最少應該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個事件的原因,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社會才有辦法走的更遠更好。唯有當我們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否則,我們就真的只是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
請問國家,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小燈泡母親:我不支持死刑,但我不同意廢死
女童「小燈泡」遇害震驚社會,其母親連日來總以堅強態度面對各界關注。她今(2)日在臉書發表最新五點聲明,其中有提到「我不支持死刑,但我不同意廢死」,是首度針對廢死議題表態。
▲小燈泡追思專區充滿童趣。(圖/翻攝自小燈泡母親臉書)
小燈泡母親今天連續PO出兩天文章,提及有人質疑自己的冷靜是矯情、偽裝,對此她說她並不偉大,只能做自己;另一篇則談到,「最近覺得,還好家裡沒有電視,現在沒電視看好像也滿好的,似乎有很多我完全不認識的人或團體,突然間都變得跟我很熟?!」此外她也發表最新五點聲明,內容有對廢死議題表態,其聲明如下:
1.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2.我目前沒有宗教信仰
3.我從未加入與支持任何政黨
4.我不支持死刑,但我不同意廢死
5.事發至今,我未發起或支持任何活動,包含社會運動、募捐、遊行、抗議....等等
有網友在文章底下留言,「太多人關注很辛苦」、「我們的新聞經常充滿了負面的訊息,其實看多了也無益」、「我們每個人都只能代表自己,太贊同這句話」。
鄭捷冷血行兇,三秒鐘砍殺四人,一手把台北捷運,變成死亡車廂!警方過濾列車監視器畫面,發現鄭捷從龍山寺站的「第五節車廂」上車,列車關門駛離,血腥殺戮同時展開,這也是死傷最慘重的車廂,26歲穿西裝的張正翰,當時低頭閉目養神,第一個遭殃,接著旁邊的解青雲也被砍,然後鄭捷轉身砍殺對面博愛座上的兩名婦人,幾乎是刀刀斃命,短短三秒殺四人,20多名乘客,根本來不及反應。
資料來源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5020
http://m.life.tw/?app=view&no=43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