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小寶已經10個多月,她的好朋友年齡也都集中在11-16個月之間,媽媽們的聊天話題逐漸從輔食添加、學步鞋的選擇,過渡到寶寶的如廁訓練。
隨著夏季的到來,紙尿褲的濕重感對寶寶嬌嫩的小屁屁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為了給寶寶乾爽的體驗,我們就應該迫不及待的開始進行如廁訓練嗎?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寶貝有規律的排便合適呢?
西方觀點認為,大小便訓練宜在寶貝2歲到2歲半之間進行。而在中國的傳統育兒觀念上,人們一直把對寶貝的小便習慣作為一種比較重要的能力來培養,同時也認為對寶貝大小便培養的時間越早越好。
我認為孩子的如廁訓練沒有準確的年齡界限,應該是依據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開展:當孩子有大小便的意識,並且可以憋住一會兒的時候,家長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持之以恆的如廁訓練。這個年齡大概是18個月左右。這時候,寶寶能夠意識到自己要尿尿,可以用語言表達給父母,並且可以憋住一會兒,直到坐在坐便器上。
有的家庭在孩子五六個月就開始把尿,其實開展的太早,孩子並不會形成如廁意識。因為小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具備控制大腸、膀胱和肛門組織的能力,所以此時寶寶只是單純的記住了尿盆的用處是接尿,並沒有對大小便的自控能力——如廁的能力。
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合適呢?通常大便的訓練較容易,15-18個月的寶寶可以進行,小便的控制則較晚,在18-24個月時進行。具體開展時間還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寶寶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寶寶清楚坐便器的用處,並能穩穩地、獨自坐在自己的嬰兒坐便器上。
2、寶寶能理解大人淺顯的語言及簡單指令。只有孩子明白大人的語言時,你對寶寶說「到廁所尿尿」、「脫下褲子來、擦屁屁」等簡單的指令,孩子才有可能做出準確地反映。孩子不能準確執行,除了生理髮育階段達不到,還有可能是不理解大人的指令。
3、寶寶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已發育成熟,形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尿不濕、尿布在2-3小時內持續保持乾爽狀態,這顯示寶寶的膀胱功能和括約肌控制能力都在不斷提高,已具備定時排泄的生理條件。比如睡醒後20分鐘左右小便,準備大便的時候會臉紅憋氣、神情專注等等。此時家長就可以觀察寶寶大小便的規律,引導他每次有便意能告訴長輩,並可以憋住一小會兒等媽媽拿來便盆,或者能自己走到放置便盆的地方,坐在便盆上解決。
4、寶寶有獨立意識萌芽,期望自己做一件事情以彰顯成長的能力。除了獨立的能力發育到一定階段,我們還需要等寶寶的思想有獨立的慾望,我們才有可能去鼓勵他學會獨立處理大小便的問題,他想做和我們逼迫他去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5、寶寶很有興趣的觀察並模仿大人的動作。此時,可以帶寶寶到廁所鼓勵他模仿、學習大人如廁。最好是爸爸教男寶寶、媽媽教女寶寶,孩子2-3歲就進入性別意識敏感期,而1.5-2歲間進行如廁訓練恰好可以與與性別意識的培養有效銜接。
6、寶寶能意識到尿濕的尿布、紙尿褲不舒服,並在尿濕後告訴大人,請求更換。
1歲半左右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最初,寶寶的排泄功能還不能夠完美的受大腦支配,當他專心玩玩具或者與小朋友一起遊戲時,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不能用意識去控制自己的排泄,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排泄行為。所以,開始階段,家長需要按照自己長期掌握的寶寶排泄規律定時提醒、詢問一下寶寶是否有便意,如果有,父母需要將寶寶帶到廁所,寶寶專用坐便器旁,這是寶寶獨立入廁意識培養的必經階段。
當然,最初的這段時間寶寶不可避免的會出些小意外——常會尿濕褲子,但只要寶寶能夠在便盆中排泄,就應該好好表揚她一番。不要小看這一句讚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正式慶祝寶寶小小的成功為寶貝良好習慣的固化、自信心的樹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一開始寶寶沒有成功,就耐心一次一次的引導他再做些嘗試:跟學其他技巧一樣,寶寶用嬰兒坐便器的頻率越高,掌握程度就越好。
當寶寶逐漸有了如廁的能力與意識,家長以為可以放鬆時,恰恰也是寶寶在如廁訓練中慢慢喪失興趣、意識鬆懈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到了2-3歲又開始「退化」尿褲子的原因,很多我們以為不成問題的事情,再次浮出水面。
這時不要嚴厲的苛責甚至懲罰,不如用遊戲的方式或者全新獎勵機制讓孩子重拾興趣。比如可以在廁所門口貼上獎勵小星星,5個小星星可以換一個親子故事等等,相信會事半功倍。
水亦田:企業運營分析師,兒童心理諮詢治療師,搜狐母嬰金牌作者、家庭教育撰稿人、80後二寶媽,已出版《愛的微管理》管理育兒雙料圖書、親子書《你對了,孩子就對了:一場日不落的陪伴》即將上市。個人公眾號:水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