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為取得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區的持久穩定和平,精心策劃和廟算的一次有準備有組織的反擊戰爭。中印戰爭最實質目的,是為了解決西藏問題,是為了徹底消除印度從英國繼承過來的,對整個西藏的特權和影響力,這個才是最關鍵,印度直至50年代還在西藏留有駐軍,享有免稅等一系列特權。
在1962年10月之前,不知馬王爺幾隻眼的印軍十分囂張,不斷蠶食我領土,經常挑釁我邊防部隊,欺壓驅趕我邊民,蓄意製造流血事件。實際上自1951年印軍在邊境採取咄咄逼人之勢以來,中國政府和軍隊是一忍再忍,甚至主動後撤。印軍卻認為我軍好欺負,反而自1959年8月起變本加厲地向中國邊境地區採取攻勢,公然襲擊我軍邊防巡邏隊和邊境哨卡,打死打傷我邊防官兵多人,越過實際控制線修建大量入侵據點,一時邊境局勢急劇惡化。
為此,毛澤東以戰略眼光決定「以戰止戰」,期望打一場有限戰爭能爭取30年的邊境安寧。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全面打響,中國人解放軍以摧朽拉枯之勢向印軍發起全線反擊。當時戰區一線有印軍11個旅26000多人,被解放軍橫掃如秋葉,打得屁滾尿流,抱頭鼠竄。連我前線指揮員、身經百戰的西藏軍區張國華司令員都說:參加革命33年,從沒有打過這麼痛快的仗。此戰我軍打出了國威軍威,狠狠教訓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印軍。要不是我軍主動停火、後撤,恐印軍的精銳主力將被悉數全殲。
此戰,我軍犧牲722人,負傷697人;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擊傷1047人。兩軍陣亡比為1:6.8。更驚人的是我 軍參戰數萬餘人,當時統計竟無一人被俘。參戰中國軍隊在中印戰爭期間並未發現有幹部戰士被俘,只在90年代時,中國才發現印度還秘密關押著兩名被俘中國戰士,後被接回國內。印軍卻被俘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近四千人俘虜。兩軍戰俘比例高達2:4000。以戰役級別計算,這不僅在我軍戰史上是個奇蹟,在世界現代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兩軍的戰俘比可謂是驚天差距,這值得研究,看似是偶然,卻實屬必然。首先,我軍是師出有名的正義之師,全軍上下士氣高昂,誓死捍衛祖國領土,擁有不怕犧牲、不怕疲勞、不怕艱苦的豪邁勇氣。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官兵一致,高度統一,寧肯戰死,決不投降,從精神上、意志上完全壓倒對手。如在班公洛地區進攻作戰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奮勇沖向雷區排雷。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地雷還未排完,攻擊部隊無法前進,他立即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部隊衝鋒開闢了通道,最後壯烈犧牲。我軍有眾多這樣具有大無畏犧牲精神的官兵,焉能不勝。反觀印軍,基本是一支有濃厚殖民地僱傭傳統的軍隊,以當兵為養家餬口的職業,官兵普遍以應付差事的觀念應付戰事,作戰目的不明,作戰只求保命,士氣低落,焉能不敗。
其次,我軍經過長期各種殘酷戰爭的洗禮,形成完整和獨特的戰略戰術體系,戰法靈活,戰術得當,尤其善於打迂迴穿插、分割包圍的運動戰。我軍訓練有素,適應山地作戰,參戰部隊大多經歷過殘酷的西藏平叛作戰,具有實戰經驗。指揮員胸有全局,指揮有方。步炮協同有力,武器使用嫻熟。戰士單兵素質強,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如我軍在追擊潰退的印軍時,速度奇快,常常能跑到印軍的前頭,一個班可以抓180個印軍俘虜。再看印軍,士兵凈是些40歲上下的鬍子兵,既無鬥志也沒體力,單兵武器更差,還使用著二戰前的英制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和布倫輕機槍,根本不是我軍「五六式」系列單兵自動武器的對手。軍官指揮混亂,戰術呆板,根本無法協同。當鬍子兵遇到我「娃娃兵」時,除有工事依託的二戰老兵尚能抵抗外,其餘基本是拔腿就跑,跑不動時便舉手投降。
第三,我軍在達到作戰目的後,快速與有條不紊地組織了基本無損失的撤兵。作戰中軍隊的撤退環節,是最易受到敵人攻擊的關鍵時刻,組織不好就要吃大虧。抗美援朝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我軍被俘人員,基本是在這個環節出現的。此戰,我軍在前推幾十公里後有計劃地組織撤兵,各部隊建制完整,交替掩護,避免側翼暴露或孤軍滯後。加之被打蒙了的印軍,根本沒有料到我軍會乘勝退兵,基本沒有打反擊的作戰行動。而在戰爭初期,印軍的撤退恰恰和我軍相反,各部隊自顧自地逃命,相互之間根本無配合可言。有的部隊建制被打亂,如沒有頭羊的羊群漫山遍野亂竄亂撞,根本組織不起有效抵抗和自保,反被乘勝追擊的我軍抓了大量的俘虜。
第四,在極其困難的雪域高原,我軍組織了有效的後勤保障。打現代戰爭,某種程度就是打後勤。戰場上的戰俘,有相當一部分是失去行動能力的傷員,因無法獲得救治及後撤而被俘。此戰,我軍十分重視後勤保障,緊急突擊修建了數條戰區應急公路。動員支前民工5.2萬餘人,徵用了騾馬1.1萬餘匹,伴隨部隊實施山地前運後送。野戰醫院靠前配置,醫護兵、擔架隊緊跟作戰部隊,確保傷員得到及時救治及後撤。印軍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印軍俘虜中就有不少是被遺棄的傷員。
對印自衛反擊戰結束於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中國邊防軍全線停火,同時後撤到實際戰前控制線,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主要原因是1962年11月20日古巴危機結束,美國總統甘迺迪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命令紅軍武裝力量解除最高戰備狀態。兩個超級大國使用武力對峙一個月的古巴危機正式結束。這時已經取得不俗戰果的中國軍隊就應該而且必須撤退了,不僅僅是戰爭的後勤壓力問題。
1962年,中國還尚未擁有原子彈核武器,面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干涉和核訛詐,說話還沒有1964年爆炸第一枚原子彈以後那麼硬氣,中國軍隊僅僅是狹著抗美援朝的餘威,在真正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方面,還不是舉足輕重的大國。
美蘇兩霸結束古巴對峙危機以後,有了額外精力來對付其他地區的熱點,包括中印之間的衝突。如果中國此時還要把戰爭繼續打下去,一方面會讓印度做出全面戰爭升級的舉動,超出中國有計劃有控制打反擊戰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會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聯合阻擊,因而中國必須乾淨利索的結束這場局部戰爭。
中印邊境一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打痛也打醒了阿三。印軍這才明白印軍和解放軍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從自不量力轉為心有餘悸,此後不敢再在邊境輕舉妄動了,如此才換來邊境一線50多年的安寧。可近些年來,在印度鷹派的鼓譟下,印軍總想著報1962年的「一箭之仇」,在中印邊境不斷增加兵力,加強戰場道路、機場等設施建設,中印邊境不時仍會出現緊張對峙。但是,在中國國力軍力大增的今天,解放軍勇武的戰鬥精神猶在,武器裝備和作戰體系更是今非昔比。印軍若再敢出格挑釁,下場只會比當年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