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媽
「媽媽在一起」首席育兒師,熟悉國內外最先進育兒理念,深耕育兒行業多年,致力於嬰幼兒早期成長研究。
涵媽碎碎念
給孩子貼標籤?這聽起來文縐縐的東西怎麼會跟自己有關呢?涵媽最近跟一名育兒達人在聊天的時候發現,很多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貼了標籤,然而什麼算是給孩子貼標籤呢?貼標籤之後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常常有父母在後台留言:
「涵媽,我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我家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我家孩子讀書不行,我覺得他注意力很差,怎麼辦?」
「我家孩子是愛哭鬼!怎麼辦?」
「我家孩子是個話癆,上課經常被老師罵,怎麼辦?……
這些問題往往是家長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在工作中常常接觸的問題。
貼標籤這件事兒,在生活中是實在是太常見了吧!
好像我們大人,天生就喜歡,把特殊的事情總結成一般的現象,然後就不斷的自圓其說,自我暗示,如此一來好像事實真的是那樣!
孩子也會因為得到相似的暗示,久而久之,真的就所想即所見了。
這個危害有多大,親愛的粑粑麻麻們,你們能體會嗎?
我相信,在你的心理,一定也有某幾個標籤始終難以忘記。所以我們要堅持反對貼標籤,要在育兒的過程中,努力做到就事論事,而不是泛泛的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當然也包括給大人自己貼標籤!
這種貼標籤往往最終就會演化成真實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完全是因為貼標籤形成的持久暗示而形成的!
舉例,當一個孩子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的時候,時間一長,他自己也接受了自己是壞孩子的暗示了,於是他的行為將會按照他理解的壞孩子的行為去做,然後這行為的結果,將會帶去更大的暗示。這讓他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反而覺得自然而然。
有哪個家長會希望自家的孩子,貼著懶惰、貼著愛哭,貼著注意力不集中,貼著不講理的標籤長大哪?
一定是沒有!
那就需要好好修煉自己的溝通,跳出固定的模式,用科學育兒的方式去溝通,不要濫用貼標籤的語言!
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長發展的自然規律。
無論是孩子的生理還是心理發展,均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然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學習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驅使,我們越來越急切地想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以便他們將來進入小學後,學得更好一點,更輕鬆一點,將來走得更順利一些。但是,如果違背了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往往會把事情弄得很糟,這樣不僅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效果,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兒童夢囈、磨牙、夜驚、夢遊,五歲以上孩子遺尿等睡眠障礙的發生率高達46.97%,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壓力過大。孩子過早進入學習階段,免不了會遭遇種種困境與失敗,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評、責罵孩子,卻很少檢討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父母在急於求成的心理驅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在這種狀況下,尊重孩子就談不上了。
教育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其實,孩子們需要的是自然發展的時間表,父母應讓他們循序漸進地走完每一個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