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已擁有9軸數控工具機?能讓國產潛艇變身大洋黑洞
武器裝備關係國家安危,其生產製造不可能完全依賴國外數控工具機。雖然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數控工具機進口大國,但西方國家一直在卡我們的脖子。不僅採購渠道不暢、難以獲得高端設備(註:歐洲就嚴禁5軸聯動數控工具機技術外泄,引進國必須保證不將之用于軍事目的才能購買),而且必須接受外國廠商所謂「最終用戶訪問」(註:外方可藉此獲得數控工具機的最終用途、使用情況等重要情報)的苛刻條件,極易造成失泄密。
為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中國政府出台政策——國內數控工具機廠商只要每年技術研發投入不低於產品銷售額的5%,就能享受國家補貼。同時,數控工具機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攻關項目之一。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製造所需要的高檔數控工具機,將70%至80%立足國內。
瀋陽工具機開發的A、C擺角高速加工中心,解決了航空領域的大型鋁合金高速加工難題。濟南第二工具機廠開發的橋式5軸龍門加工中心,解決了航天領域的鈦合金鍛件加工難題。瀋陽工具機開發的大型車銑復合工具機,整體提高了船舶大型曲軸加工的精度和加工效率,對於解決我國船舶動力落後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陝西秦川工具機集團研發的5軸聯動數控葉片磨床也已在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葉片磨削生產線上得到應用,保證了航空企業的批量生產需要。
武漢重型工具機廠研製的CKX53160數控單柱移動立式車銑床,完成了對三峽水電站550噸巨型水輪機轉輪的加工任務。該廠還研製出重型7軸5聯動車銑復合加工工具機,可承重100 噸,能一次裝夾完成大型軍用船舶螺旋槳的全部工序加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連工具機2006年研發成功的國產首台9軸5聯動數控工具機,想當年蘇聯只從日本東芝搞到4台9軸數控工具機,就讓本國核潛艇靜音性能大大提升,令西方苦心經營數十載、耗資數百億美元建成的反潛探測網毀於一旦。
2010年調查表明,與10年前相比,國產數控工具機占有率明顯提升,其在軍工、能源領域的應用數量增加了2倍,占整個工具機使用量的三分之二,是進口數控工具機數量的2倍。特別是1999年駐前南大使館被炸後,痛定思痛的中國軍工業得到大筆撥款,開始了規模空前的新一輪技改,並普遍採取「少量高端進口工具機+大批國產普通工具機」相結合的模式。據悉,各軍工集團「十二五」中後期進口工具機數量比「十一五」下降近6成,以往的進口大戶中航工業也下降了近15%。中船重工2013年安排的總投資中,進口設備金額不到5%。
但在看到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仍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嚴肅的現實——目前,國內的中高端數控工具機多系進口。即便能夠組裝製造,關鍵功能元部件——數控系統、數控刀架、主軸單元、刀庫及滾珠絲槓副(註:一種傳動裝置)和滾動直線導軌副(註:起支撐和導向作用的部件)也嚴重依賴進口。
尤其是被稱為「工具機大腦」的數控系統(由顯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電機和各種開關、傳感器組成),因國內起步不久,90%的數控系統還需要從日本發那科(FANUC)和三菱(MITSUBISHI)、德國西門子(SIMENES)和利勃海爾等公司進口。其中,日本發那科和德國西門子就占據了全球高端數控系統市場80%的份額。
需要說明的是,外國對華銷售工具機都是把軟體和單機分開賣的,比如利勃海爾數控系統16個軟體包的總價(人民幣200萬至300萬元)就相當於一台5軸聯動工具機(進口價格30萬至47萬美元),如此暴利簡直是打劫。另外,國產的數控刀具在使用壽命、可靠性等方面也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耐用度較低,比如5軸聯動數控工具機,國外產品連續能工作1500小時無故障,而國產這一指標約為1000小時,相差三分之一。據悉,國產數控工具機的故障大多發生在功能部件上,這是影響前者使用和推廣的主要根源。
雖然從2013年起中國大幅減少進口日本工具機,但由於高端產品不能自給,只得轉向購買德國、美國、英國和義大利工具機,價格上比較吃虧。有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出口數控工具機平均單價僅3萬美元,而進口一台平均要花費16萬美元。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國產工具機附加值較低,缺乏高速、高精、復合、智能等方面的核心技術。
大連工具機負責人就曾表示,該廠可以向國際先進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絕非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包括鋼鐵、冶金、標準件、數控、工藝、檢測在內的全國工業戰線一起努力,提升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