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朋友圈越大 越能忍受疼痛

@ 2016-05-08

朋友圈越大、與朋友的互動越多,大腦就能產生催生愉悅心情的化學元素,因此人忍耐疼痛的能力,也稱「疼痛臨界點」就越強。這是近日英國學界研究得出的結論。

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在線雜誌《科學報告》在上周發表的《疼痛耐受力揭示人類社交圈大小》報告說,人體內的天然「止痛藥」內啡肽的作用比緩解傷痛的嗎啡還要強效。

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生詹森(Katerina Johnson)介紹,內啡肽是一種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能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有止痛和欣快效果。

另外,此前的研究顯示,內啡肽會強化人或動物個體之間的紐帶。當人和狗狗玩耍、愛撫或者說話的時候,這樣的積極互動會提高二者體內的「快樂激素」水平,包括內啡肽。

詹森說,「有一種『社會依賴中的腦部類鴉片活性肽』理論認為,當內啡肽與神經系統中的阿片受體連接時,會促動正面、積極情緒的產生。因此,看到朋友時會給我們『感覺良好的因素』。」

為了進行這項測試,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找來了101名年齡在18到34歲的成年人,先做了一份有關日常生活的問卷調查,隨後進行了無創傷的生理疼痛測試:90度靠牆靜蹲。結果發現,有更大社交網絡圈子的人堅持的時間更長。

詹森補充道,當一個人從社交圈退出後,其內啡肽系統可能會在遇到抑鬱等心理障礙時遭破壞。「這就是抑鬱的人士經常悶悶不樂、在社交場合表現得沉默寡言的部分原因。」

研究團隊還發現,身材更健美的人,以及承受高壓水平的人更傾向於擁有小規模的社交圈。詹森補充說,「這可能僅僅是因為時間的問題,那些花大量時間鍛鍊的人和朋友相處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運動和社交活動都會刺激內啡肽的釋放,有些人是在用鍛鍊,而不是社交活動來獲得『內啡肽高潮』。」詹森補充道。

另外,與壓力相關的研究也表明,更大的社交圈子會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控壓力。

值得指出的是,這份研究中定義的朋友並非泛泛之交:要每周至少交流一次,最少也是那種每個月聯繫一次的人。

「人類是群居動物,進化過程一直伴隨著豐富的社交環境。但是在這個數字時代,我們的很多互動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這也是造成當代社會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我們社交互動過於單一正被忽略。」詹森提醒道。

「我們經常在新聞里聽到提倡改善身心健康,但我認為我們「健康」的範疇還應該包括社交在內,三者缺一不可。」她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