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立功最多的艦炮所向披靡

@ 2016-05-07

二戰立功最多的艦炮所向披靡

「她消滅飛機,她擊毀敵艦,她粉碎要塞,她保衛商船,感謝上帝創造了她,慶幸我們擁有她,她是我們的最愛,水手不能沒有她。」

如果說二戰有哪種5英寸級別的艦炮比Mk12 5英寸38倍徑炮更好,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更多的Mk12。

二戰中只要有美國海軍出現的地方幾乎全都有5英寸38倍的身影,高性能也意味著高造價,每一門砲不算炮座也值10萬美元。10萬美元是什麼概念,約合兩架P-40B戰鬥機或者278輛福特T型車(1927年停產前售價360刀一輛)。

根據戰爭結束前8547門的總量計算,美國海軍在二戰結束前僅採購Mk12及砲架就花費約12.2億美元。即使不算砲彈的採購費,僅Mk12火砲使用的VT引信和普通時間引信的採購費也已達到10億美元的規模,這樣砲身、砲架和引信採購費就已超過了曼哈頓工程的全部費用(20億美元)。

這種足跡遍布四大洋五大洲的兩用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傳奇?

Mk12 5英寸38倍徑是高平合一的兩用砲,所以她的前輩包括5英寸25倍徑高炮(Mk10/11)和5英寸51倍徑對海速射砲(Mk7/8/9)兩種。

塞班登陸戰中,新墨西哥號上的5英寸25倍徑高炮炮群。

美軍運輸船上用於自衛的5英寸51倍徑對海速射砲

跟前輩相比,除了把對海和對空兩種功能合二為一之外,新式的5英寸38倍的主要優勢是她的高射速和遠射程。

雖然仍需要人力裝彈,但甲板炮型每分鐘15發,隨動揚彈型射速高達每分鐘22發的高射速,對於一門127毫米的高射砲來說是非常顯著的優點。

另外,Mk12火砲的最大射高達到11800米,打靶成績也證明新式的Mk12的有效射擊斜距是25倍徑炮的兩倍。在對海射擊時,38倍徑的Mk12的最大射程比51倍徑的對海炮只近了約1000碼。

射擊日本自殺飛機時5英寸砲彈炸開的漫天飛花。

Mk12為達成高射速,採用了立楔式半自動炮閂(紅色箭頭處)和電動推彈桿(黃圈內),這使她可以在任意仰角進行填裝。

前一發發射後,炮閂自動開閂拋殼,砲手只需把下一發彈的彈頭(PROJECTILE)和銅藥筒(CARTARIDGE CASE)放進炮尾的推彈槽,搬動把手(RAMMER CONTROL ),推彈桿(RAMMER SPADE)完成推彈入膛同時炮閂自動閉閂,另一側的砲手隨即擊發。

在爆發射速下,熟練的砲手加上高可靠性的Mk12,這一連串動作只需2.7秒。

最初的Mk12火砲的砲座是沒有隨動揚彈裝置的甲板炮形式。二戰結束前,Mk12火砲的總產量超過8500門,而同時期日本的主力重型高炮89式12.7厘米炮只有1305門,98式10厘米炮只有169門,加起來也不超過1500門。

下圖為約克城號航母舷側的甲板炮式Mk12高炮。

1935年完成的法拉格特號驅逐艦(DD 348),作為第一艘裝上MK12高平兩用砲的軍艦,她的主砲用的就是甲板炮炮座。其揚彈機在火砲方面的甲板上有個固定的開口。

為進一步提高射速,很快出現了帶有隨動揚彈機構的砲塔,其單裝和雙聯型號在弗萊徹級、薩姆納級、基林級等主力驅逐艦以及各級新型戰列艦、巡洋艦以及艦隊航母上配備。

下圖為弗萊徹級驅逐艦主砲砲彈在彈庫-換裝室-砲塔之間的彈藥傳遞機構

Mk12砲塔內部,這是戰列艦新澤西號上的雙聯砲塔。

弗萊徹級的換裝室(handling room),這裡的管道向上直通砲塔內部,右邊堆著的綠色圓筒都是藥筒的包裝筒,可以起到防火防潮的作用。

弗萊徹級的換裝室的另一角度,這裡儲存著部分隨時可以取用的彈藥以應對緊急情況。

二戰中美軍新建造的驅逐艦,每門Mk12的彈藥儲備標準是350-420發,在艦隊航母上是每門450發,新型戰列艦上是每門450發,在重型和輕型巡洋艦上是450-500發。

新型戰列艦馬薩諸塞號上密集的雙聯5英寸炮群

Mk12的彈藥包括各種對空通常彈、通常彈、特種通常彈、對空VT彈、穿甲彈、照明彈等,下面是一發特種通常彈(Special Common)的彈頭、藥筒和藥筒存儲桶。

鋥亮的銅殼無焰發射藥筒(FLASHLESS),縮小砲口焰在索羅門群島的夜戰中被證明相當重要,當時的一次海戰中,艦隊裡唯一沒有配備無焰發射藥的巡洋艦就被日本人的長矛魚雷給捅了。

彈殼的底火部分。

拆開的特種通常彈彈頭,裝藥已經從彈底掏掉。

傳說中的神器——VT引信,有了它,高炮各項能力都hold不住的蹭蹭猛漲;有了它,對手的精銳飛行員刷刷的往下掉; 5寸38倍炮在平均造價46美元一枚的VT引信的幫助下對日本飛機的毀傷率直接翻倍,1942年10月份,這種引信的產量已經達到每天500枚。

為了更好的消滅敵機,美軍僅在海軍和陸軍VT引信上就花費10.1億美元。

VT引信的名字VT fuse(variable time fuse)是可變時間引信的意思,從字面上似乎看不出什麼,這是因為這種引信二戰中僅次於曼哈頓計劃和密碼破譯的高度機密,美英隱去了近炸引信(proximity fuze)的真實名稱,代以VT的名稱來迷惑德國和日本人。另外,因為VT引信的體積還比較大,所以二戰中艦載高炮只有5英寸炮上了VT。

這種複雜而昂貴的引信如果不是世界大戰,恐怕很難在1950年之前投入大批量生產。1942年8月12日,剛剛服役一個多月的6級輕巡(哦~)克利夫蘭號(下圖)參加了VT引信的實彈測試。她只用了不到10發127毫米砲彈就把模擬魚雷機的靶機打掉,讓在場的海軍軍官們異常驚嘆。在第二天對付水平轟炸機的測試中,時間引信完全未能擊中的情況下,換上VT引信立馬打得靶機凌空開花。

1943年1月5日,,輕巡海倫娜號(CL 50)成為第一艘在實戰中使用VT引信的軍艦,其犧牲品是一架99式艦爆。有了VT引信的加成,Mk12炮對空中目標的命中率被提升了一倍。再加上射控技術和中口徑高射砲的成熟,到1944年下半年,美國艦隊已能夠消滅一切時速在550公里以下的空中目標。

雖然定型時美國海軍兵器局認為5英寸38倍仍不夠完美,比如運轉起來還有不少小的毛病,但後來殘酷漫長的太平洋戰爭和歐洲、大西洋上的戰鬥都證明,這種炮比水手們自己身上的傢伙還可靠。

下圖為1942年11月12日鐵底灣的夜戰,在打死了美軍斯科特少將後局部起火的比叡號成了一個醒目的目標,美軍驅逐艦在至近距離上用5英寸38倍主炮狂掃其上層建築。Mk12的高射速和高可靠性在這次戰鬥中顯露無疑,比叡號在40分鐘內被命中85發砲彈,艦長西田正雄被打死。天亮後,再遭仙人掌航空隊空襲的比叡號不得不自沉放棄。

戰列艦上的Mk12火砲更不含糊,在瓜島拉鋸戰中,日本人發現美國戰列艦上的5英寸炮因為射速快,瘋狂的打起來幾乎形成了一道中小型艦艇根本無法逾越的火牆。

二戰中的美國海軍有錢到令人髮指的程度,為了提升身管壽命,他們把Mk12 5英寸38倍徑炮的身管、彈膛乃至於藥室的前半部分全部鍍鉻提高硬度,使其全裝藥壽命達到了4600發。與之對比,日本的89式12.7厘米炮的壽命為800-1500發,而被日本人寄予厚望的98式10厘米因為高初速和坡膛等原因,其壽命只有350-400發。

除了在軍艦上服役,5英寸38倍還被配備給海岸警備隊、武裝商船乃至於岸上砲台,下圖就是配備在自由輪「約翰·布朗」號上的Mk12炮。

這一截彈殼跟哈丁號驅逐艦的老兵一起參加過諾曼底登陸,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將被銘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