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胃癌,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關鍵

@ 2016-05-07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存在於人胃內的致病菌,它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Hp的發現打破了以往人們對消化道疾病發病機理的認識局限,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革命。它的發現者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也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們在隨後的大量研究中發現,Hp感染是引起胃癌的最主要原因,78%胃癌的發生歸因於Hp感染。

那麼,Hp感染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根除Hp能不能預防胃癌?本期內容將為大家介紹Hp感染和胃癌關係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現況:全球超四成新發胃癌病人在中國

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中國新發的胃癌病例大約40萬,占全球胃癌新發病例的42.6%!

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減少近四成胃癌病人

預防胃癌,第一道防線是及時清除胃癌的危險因素。一項在山東臨朐進行了15年的研究表明,根除Hp可以使胃癌的發生率下降39%。因此,根除Hp是減少胃癌發生的最有效措施。

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會引起嚴重疾病嗎?

不是的。

Hp在我國成人的感染率很高,達到40-60%。但是,約70%的Hp感染者其實終身沒有任何症狀,大約10%感染者患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15-20%感染者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只有不足1%的Hp感染者最終會發展為胃癌。中國新發胃癌病例數多,Hp感染人口的基數大是其原因之一。

目前存在的難題是,我們很難準確預測究竟誰會在Hp感染的基礎上發生嚴重疾病。

何時篩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才能有效預防胃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胃癌是怎麼發生的。如下圖所示。

(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胃癌的發生過程中,根除Hp後胃黏膜萎縮只能部分逆轉,而腸化生則難以逆轉,病變的胃黏膜很容易繼續往胃癌方向發展,預防胃癌的效果下降。只有在胃黏膜發生萎縮或者腸化生之前根除Hp,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篩查和治療Hp的合適時間應該在感染率相對較低的年齡到萎縮性胃炎以及腸化生發生的這段時間。日本將這個年齡定為20歲,但是我國由於缺乏相關詳細資料,篩查年齡暫時還沒有確定。

哪些人需要根除Hp治療?

正如2015年下半年公布的《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所述,目前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專家建議所有Hp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根除治療,除非有抗衡因素(如伴存疾病的限制、社區高再感染率、醫療資源優先度安排等)。我國幽門螺桿菌方面的專家最近也修改了一個共識意見,在原來的根除幽門螺桿菌適應症基礎上,增加了一條新的適應症:「證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當然,由於我國Hp感染的人口基數大,Hp耐藥率高,根除率下降,而且Hp根除後可能有較高的再感染率,目前我國專家還沒有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應用抗生素根除Hp,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細菌的抗生素耐藥率增加等後果。

本期內容就是這些了,至於Hp診斷、治療中其它相關事項以及預防胃癌的其它重要方法等問題,我們將在以後進行討論。

特別提醒:

請需要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朋友,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藥物。切記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

主要參考資料:

1、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etal.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GUT,2015,64(9):1353-1367.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