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海軍向超級航空母艦的第一次衝擊, 70年代初 設計的1153號工程"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設計排水量8萬噸, 戰鬥力與美國的常規動力超級航空母艦相當, 但較代表當時航母技術最高水平的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頗有差距. 該艦如果建成, 將使蘇聯遠洋艦隊的戰鬥力成倍提高. 由於價格昂貴, 加上海軍最高領導層對大型航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最後未能落實. 取而代之的, 是不倫不類的"基輔"級STOVL航母/重巡洋艦.
"基輔"級概念上相當於把一艘重巡洋艦和一艘直升機母艦焊接在一起, 外形不倫不類, 戰鬥力也很水. 作為重巡洋艦使用成本太高, 作為STOVL航母使用, 其高大的上層建築產生大量不穩定氣流, 影響飛行安全. 配用的雅克-38 STOVL戰鬥機性能極差, 連民航機都追不上, 頂多能欺負一下螺旋槳動力的反潛巡邏飛機. 蘇聯解體後作為雞肋產品大甩賣, 最後有兩艘在中國落戶.
"基輔"級的四號艦被用來作為蘇聯艦載相控陣雷達的實驗平台, 上層建築上巨大的"板磚"清晰可見. 退休後被印度買下, 由俄羅斯負責拆掉重武器, 改裝成全通甲板的滑躍起飛, 攔阻著艦中型航母. 俄羅斯國防工業的衰落在該艦改造工程中暴露無遺, 報價從不到十億美元一路飆升到近三十億美元, 這其中固然有低初始報價的釣魚因素, 更多的還是由於俄羅斯對大型軍艦的建造技術一頭霧水, 自己也不知道會花多少錢, 居然連艦內總共需要多長的電纜都算錯了. 三十億美元造條性能更先進的新艦都綽綽有餘, 印度算是當了回十足的冤大頭.
"基輔"級四號艦改裝完成後的效果, 其新印度艦名意為"如太陽般勇敢". 以現在項目延時超支問題之嚴重, 沒點勇氣還真堅持不下去. 不過俄羅斯已經表態, 即使印度退貨也不會把收到的貨款吐出來, 印度只能咬牙硬扛了.
"如太陽般勇敢"計劃攜帶12-16架米格-29K 艦載戰鬥機. 噸位相似的法國"戴高樂"號則最多能攜帶32架"陣風"M戰鬥機. 印度花大價錢買到的二手貨, 效費比實在不怎麼樣. 米格-29K的研製費用由印度買單, 產品的最大客戶則是俄羅斯海軍, 印度頗有誓將冤大頭進行到底的風範.
"如太陽般勇敢"將使用卡-31預警直升機. 能提供覆蓋半徑超過200公里的低空預警, 性能跟固定翼預警機沒法比, 但總比沒有強的多. 中國據說也買了9架.
俄羅斯現役的唯一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 看上去頗有美式航空母艦的味道, 其實是"基輔"級的深度升級版, 用來頂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建成前艦隊防空力量的空缺, 建造批量僅兩艘, 未完工的二號艦在船台上躺了多年以後被中國拖了回來. 原定使用雅克-141 STOVL 戰鬥機, 由於蘇聯解體後雅克-141項目泡湯, 不得不用 蘇-33 頂上. 蘇-33的性能比雅克-141好, 但艦載戰術聯隊的規模縮小一半, 而且滑躍起飛的蘇-33帶不了多少有效載荷, 使用蘇-33造成了整體戰鬥力的下降.
雅克-141的性能號稱與米格-29相當, 占用甲板面積又小, 是STOVL航空母艦的理想艦載戰鬥機, 但未能解決STOVL 飛機航程短, 甲板燒蝕嚴重的問題. 中國下定決心建造大甲板航空母艦後很快就失去了對該型號的興趣.
在STOVL航空母艦上走了近二十年的彎路, 蘇聯海軍高層終於認識到還是大甲板常規航空母艦好用, 於1988年底開工建造排水量達85000噸的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 使用彈射器, 能支持重載起飛的重型戰術飛機和固定翼預警機, 但為時已晚.
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由黑海之濱的尼可拉耶夫造船廠負責建造, 在蘇聯解體時已完工40%
蘇聯解體後, 其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再也無力負擔航母項目的巨額費用, 徹底放棄了建造中的兩艘核動力航空母艦. 紅海軍衝擊美國超級航空母艦壟斷地位的希望於1992年被拆解回爐, 變成了刮鬍刀片.
能不能造航空母艦, 不是簡單地由造船能力所決定, 而是基於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和財政負擔能力, 中國在實現大規模工業化以前是不可能建造航空母艦的, 而在財政緊張的年代建造航空母艦, 擠占國民經濟建設資金, 更將是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 前蘇聯超級航空母艦的命運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現在英國航母計劃面臨的困境, 更清晰地表明沒有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 航空母艦造得起用不起, 只能是昂貴的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