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兒童塗鴉的動機有所了解。今天我們繼續深入一步,來看看兒童在塗鴉期結束時一些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首先我們要知道塗鴉期是不會無限延長,如果錯過了往後要補回也是不可能的。在3歲半至4歲時候,塗鴉的圖案就會慢慢減少,轉向形象期。形象期就是大家終於能從畫面看到太陽,小動物,小房子等形象的事物。那在塗鴉期結束時我們能否從一些信號觀察得知呢?其實是有的,在塗鴉期末期如果孩子能畫出一個閉合的圓圈,意味著他就要開始進入繪畫的第二階段了。有些人對一個閉合的圓不以為然,我不禁要大聲疾呼。成年人千萬不要以自己隨手可得的行為去判斷孩子。對於這個閉合的圓,孩子可是經過1-2年塗鴉期的努力,他要控制好手部肘部的肌肉,眼睛視線,專注於筆尖的行走。只有協調控制好這一切才能從起點走到終點。如果你看到這一刻,一定要為孩子鼓掌,歡呼。在我看來這一刻和孩子第一次嘴裡說出「媽媽爸爸」,第一次站起來走路一樣重要和值得紀念。因為圓圈的出現,孩子就會慢慢感受到裡面和外面的區別。圓圈在畫面上會逐漸演化成小動物的腦袋,小房子,太陽等一切形象事物。而這一切又是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緊密相連。在人類文明史上文藝復興階段這麼受到重視,那對於個人的人生歷程這一轉折難道不值得歡欣鼓舞嗎?
除了能畫出閉合的圓,孩子在生活中伴隨著一些變化相繼悄然發生。因為3-4歲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崛起的一個階段,獨立的干點事情正是此時他們所渴望的。家長可以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準備屬於他自己的生活物品,譬如小書包,騰空一個專門屬於他的小柜子。鼓勵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安排給他們干。繪畫和自理能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孩子獨立的自理能力強,手腳肌肉會更靈活,對生活事物的觀察也會更仔細,這一切都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在幼兒園小班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繪畫和手工比較強的孩子,在收拾材料時也會表現出更利索和熟練的動作。
繪畫固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對於每個人來說融入與適應社會的生活才是核心。孩子進入幼兒園就是適應社會性生活的開始,家庭教育應該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這種生活的轉變。讓孩子干點活吧,總不是壞事。
(圖片:從塗鴉到閉合的圓)照片為生活中拍攝,不可挪用於其他,事先聲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