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大捷 全殲共軍登陸部隊記詳[含戰況照片23張]
1949年10月24日,中共第3野戰軍10兵團28軍對金門國軍發起進攻,由於決策和指揮失誤,鑄就瞭解放軍戰史上九大敗仗中排名第一的最慘烈敗仗。
共軍官兵,在葉飛的指揮下,強行渡海與國軍廝殺了三天三夜,打得天昏地暗, 血光衝天, 直到彈盡糧絕, 因戰役發起過於倉促,渡船被毀,後援不濟,全部主攻部隊共9086人,除二十來人渡海逃回外,3000人埋骨金門,剩餘的悉數被俘。
1949年10月29日,毛澤東親筆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華東野戰軍 :「你們以三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三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當你們前次部署攻擊廈門之同時,擬以一個師攻佔金門,即為輕敵與急躁表現......」
2009 年10月25日,馬英九出席古寧頭戰役60周年紀念大會,他在致辭中說:「60年前的今天,萬餘共軍趁夜暗突襲金門,守軍奮勇反擊,雙方激戰3日,最後 6000餘名共軍被俘,約3000名共軍與1200名國軍躺在金門島西北角這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古寧頭,再也回不到親人的身邊, ...... 古寧頭之戰可能因時間推移而被忽略,但從今天21世紀的眼光來看,這場戰役改寫了現代中國歷史關鍵的一頁,改變了海峽兩岸的命運。」
古寧頭之戰,似已被漸漸淡忘, 忽視, 不被人們關注。然而, 它是共軍所謂[解放戰爭]中少有的參戰部隊全數覆滅,造成國共以台海對峙, 兩岸分治, 這是共軍戰爭史上一個最慘痛的負面教材。
中共稱此戰役為「金門戰役」,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稱之為「古寧頭戰役」。1949年10月,國民政府棄守廈門不久之後,共軍將領葉飛將解放軍的32軍船隻分發給28軍, 決定集中船隻,運送第一個梯隊三個團約九千人在瓊林和古寧頭之間灘頭登陸,再運送第二梯隊,近約兩萬人登陸大金門,先打下西半部再打太武山,預計三天後拿 下大金門。但國軍湯恩伯將軍預測到解放軍會在雞髻頭至古甯頭之間平坦沙岸登陸大金門,於是在沿岸布地雷達七千四百五十五枚,此外鄭果師長也下令在西半島築防禦工事,完成土堡約兩百座對抗共軍登陸。共軍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最後終在1949年10月24日晚決定下令其28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餘人渡海進攻大金門,發起古寧頭戰役。
10月24日 晚上九時解放軍第一梯次三個團分別在澳頭、大嶝、蓮河登船完畢,二十五日約淩晨一時半抵達壟口、後沙、古甯頭一帶。為了掩護登陸,共軍炮兵開始從大、小嶝炮擊金門北岸官澳、西園、觀音亭山、古甯頭等地猛烈射擊。共軍隔岸炮擊火力有限,最先在壟口登陸的共軍二四四團死傷慘重,二五一團在古甯頭突破登陸,二五三團在在湖尾登陸,突破防線,這時共黨10兵團司令葉飛接到登陸成功報告,志得意滿,以為勝利在望,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設在海灘的障礙物勾掛住解放軍船隻,而搶灘船隻因退潮全陷在沙灘上。國軍的海軍掃雷艦二零二與南安二艦於三時左右在古甯頭西北海面,猛烈轟擊擱淺的解放軍船隻和軍隊。天亮後一百多艘共軍船無一返回,二十五日共軍二四四團一度佔領雙乳山,天亮時遭國軍裝甲部隊重擊退敗。據當時在坦克上的機槍手, 現居加州沙加緬度的曹金棟回憶說 : 「來犯共軍被打到屍積如山 , 影響機槍火力發揚的射界 , 只得將機槍自坦克上拆下, 移架在共軍屍體上, 繼續掃射........。」湖尾登陸的共軍二五三團佔領觀音山和湖尾高地,到二十五日中午被迫撤退,共軍二五一團衝出包圍 , 前進到古寧頭,固守林厝,被國軍十四師和一一八師強力反攻,國軍團長李光前陣亡,負責反攻古寧頭的十四師官兵傷亡折損甚重。
26日淩晨,共軍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解放軍第八十五師的兩個連增援。二四六團在湖尾登陸;另兩個連隊在古寧頭登陸。二四六團的
兩連,天亮時突破包圍,在古寧頭和據守該地共軍會合,清晨六時三十分,國軍高魁元軍長指揮反擊,一一八師從浦頭以北海岸線向林厝攻擊。林厝戰況激烈是因為共軍據永久工事還擊。九時多, 國軍的空軍和海軍軍艦趕來,輪番炸射,共軍徵集的三百艘機帆船全部炸毀, 沉入海底。此時共軍採取巷戰,雙方戰況慘烈,十二時國軍攻下林厝,十五時拿下南山。國軍已掌控情勢,勝券在握,三五二團於十五時攻入北山,一一八師師長李蘭樹以三五三團接替三五二團,偕同戰車繼續攻擊任務,午夜時分,入侵共軍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的沙灘,二十七日清晨國軍猛攻,再擊斃四百餘人,其餘全部投降,上午十時,古寧頭戰役正式結束。登陸金門共軍在島上苦戰三晝夜,終因後援不繼,又無退路, 全軍覆滅,古寧頭戰役成為共軍[解放戰爭]唯一全軍覆沒之戰。
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獲勝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甚為欣喜。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古寧頭戰役的意義了。他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因為金門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位於大陸邊緣,北與馬祖毗連,構成兩棲性的邊緣地帶。金門是臺灣的橋頭堡。歷史上鄭成功、施琅攻取臺灣,都以金、廈為出發地。金門在國軍手中,進可封鎖內陸,退可屏障臺灣。臺灣有人把古寧頭戰役比作中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道理正在於此。赤壁之戰後中國三分,古寧頭之戰後,兩岸分治迄今。
共軍參戰部隊中,13名團職幹部:251團政治部主任王學元、 251團參謀長郝越三、246團副團長兼參謀長劉漢斌陣亡;246團團長:孫雲秀自殺; 244團參謀長朱斐然身負重傷、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負傷、251團政委田志春、251團團長劉天祥、253團團長徐博、253團政委陳利華、253 團參謀長王劍秋等7名團職幹部,據傳可能都在臺灣戰俘營中被處決;244團政治部主任孫樹亮、251團副團長馬紹堂被俘,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後,均被被判處5年徒刑。共軍參戰部隊還有37名營職幹部,陣亡7人,自盡2人,被俘26人,失蹤2人。其中除遣返回大陸後都被判刑的6人外,其餘可能都在戰鬥中被擊斃。
古寧頭戰役共軍被俘六千餘人,1952年,其中三千人經在宜蘭和台中戰俘營調查審訊後, 被臺灣用漁船分批遣返大陸。這三千人卻被共產黨一律開除黨籍、軍籍,遣返老家種地。一部份人被定為叛徒,判刑。文化大革命中,三千人統統受到批判,縱是農民也不能倖免。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苦戰三天,受苦三十年。」1983年後,中共為這批苦難共軍官兵制訂的恢復政策,也不過是補發一點錢物,恢復黨籍,按復員處理軍籍問題。其中不少人由於挨餓、生病、批鬥、年邁等原因,早已不在人世。活著的人都年過七旬,華髮飄零,病弱之軀,一生就這麼毀了。
縱觀共軍在古寧頭之戰失利的原因,還是毛澤東所說:「輕敵與急躁。」當時敵我態勢是:共軍華東野戰軍第10兵團入閩,以排山倒海之勢南推。10兵團司令員葉飛,號稱「小葉挺」,大言不慚地在吃飯時指著桌上的菜說:「金門就像這盤肉, 我想什麼時候吃, 就可夾來吃, 它跑不了的。」1949年10月17日拿下廈門後,金門頓成一座孤島。島上守軍為李良榮的國軍第22兵團,約兩萬人。葉飛10兵團十萬大軍隔海虎視,優劣立見。但這時候,輕敵情緒在10兵團官兵心中彌漫。葉飛知兵,本不至此,但他被節節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的心不在金門, 而在臺灣。他根本不把金門李良榮的兩萬殘兵放在眼裡。恐怕不僅他,整個三野,整個解放軍都是如此。
葉飛選擇28軍打金門,也是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理由一,28軍在10兵團中,善守不善攻,甚少攻堅任務,多是打阻擊戰;
理由二,28軍軍長朱紹清在上海治病,政委陳美藻治理福州,參謀長也不在位,軍中只有副軍長肖鋒一人,既當爹又當娘。葉飛對肖鋒說:「看來大陸再也不會有什麼大仗打了,你們28軍就掃個尾吧。」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葉飛說:「進攻金門本來就是28軍的任務,沒什麼改變了。我是充滿信心的!」10月20日,28軍向兵團呈報了攻打金門的作戰計畫,葉飛因處理地方事務太忙,竟沒有看一遍,遑論研究、修改,便批准。葉飛如此,進攻金門的總指揮肖鋒比葉飛還輕敵。葉飛主要是在戰略上輕視敵人,肖鋒則在戰略上和戰術上統統輕敵。船隻那樣缺乏,第一波只夠載運九千兵,可有些 船上仍然裝了不該裝的東西,令今天想起來還覺得共產黨的無知與輕敵。主攻團的幾條
船上都載著大量新印製的人民幣,據說是準備用來慶功時大把花銷的。另一個團的船上裝了豬,也是慶功用品。更可笑的是,居然在有的船上還載著辦公桌椅,以便「新政權使用」。輕敵至此,焉得不敗?三個團上萬官兵,就被葉飛和肖峰如此送進國軍的虎口。
共軍輕敵還包括輕視了蔣介石固守金門,經營臺灣的決心。廈門失守後,蔣介石嚴令湯恩伯:「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9月,蔣介石命令湯恩伯:敵軍若來犯,必在每月滿潮之時,必須派海空軍搜索和徹底炸毀沿海和通海口各內河之上游一百海裡的大小船隻。就連福建、浙江、江蘇沿海和上海造船廠都炸了。渡海作戰必須要具有突破防線並向縱深發展的充裕力量和良好充足的渡海工具,以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和保證增援部隊渡海。共軍高級將領中對此清醒者唯粟裕一人。10兵團攻金門前,粟裕將軍對攻擊金門有「三不打」指示:
1, 沒有一次運轉6個團的船隻不打;
2, 敵增援不打;
3, 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10兵團,船工不到不打。
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與渡海有關,但負責指揮金門之戰的28軍副軍長肖鋒就是沒有執行粟裕的戰略部署。渡海船隻只能讓進攻金門第一梯隊三個團九千餘人,渡海登陸完成,再返回來接運第二梯隊。古寧頭之戰,第一梯隊於淩晨二時登陸,正值最高潮,船隻就長驅搶灘,不料部隊登陸後恰好退潮,船隻統統擱淺。國軍飛機和軍艦趕來對來犯船隻狂轟亂炸,三百多機帆船無一倖免, 全被炸沉海底。 隔海待命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數萬大軍, 無計可施,痛心不已。27日,攻金門的解放軍最後彈盡糧絕,一千多官兵被國軍部隊追到海灘,全部槍殺。
李良榮帶領國軍守金門的這支22兵團部隊在古寧頭戰役中殲敵,加之胡璉的12兵團神速派遣金門的一支裝甲部隊加入戰鬥,共有美製M5A坦克22輛。M5A坦克火力強大,一輛坦克的火力,超過一個裝備齊全的步兵連,它給予共軍重大的殺傷力。由於共軍缺乏反坦克兵器,士兵縱然在身上裹著炸藥包撲向國軍坦克依然像飛蛾撲火,登島入侵部隊被逼上了絕境。事後證明,古寧頭戰役早打三天,晚打三天,共軍都不會遭到這個慘痛結局。早打,胡兵團未到;晚打,胡兵團到了,敵變我變, 也不會輸到如此一敗塗地, 當時偏偏選的是國軍最強的時候:李未走,胡已到。結果,共軍在北島登陸,胡璉在南島下船。在最關鍵的時刻胡兵團的生力軍源源湧入戰場, 導致共軍入侵金門參戰的部隊全軍覆沒。古寧頭之戰,國軍之所以能全殲共軍,就是蔣總統在關鍵時刻神速調用了胡璉的支援部隊。
共軍進攻金門失利,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三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指揮。28軍制定的進攻原則是「奇襲」加「強襲」,但在沒有統一指揮下,奇襲尚可,強襲談何容易 ?
古寧頭戰役距今已六十四年過去了,當年的葉飛若曾從廈門看著小金門面對廈門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勢必會想到在對岸的金門島上,共軍在自己輕敵、急躁、冒進、自大的決定下,三個團全軍覆沒 , 除六千餘名被俘虜外 , 三千名共軍官兵被送進枉死城,不能回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