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作 者 簡 介 退役中校關安邦,陸軍官校16期、軍官外語學校留 美班;曾任連輔導長、師參謀、團政戰主任、師科長、 教官、翻譯官等職,亦曾參加抗戰期間綏西會戰、勘亂 期間追剿李先念、收復延安戰役、黃泛區會戰、徐蚌會 戰以及東山戰役等。
提 要 〉〉
一、震驚中外並挽救了中華民國命運的古寧頭大捷,發生於民國38年(1949 年)10月25日,戰場在福建省金門縣古寧頭。 二、當面之敵為共軍第3野戰軍陳毅所屬之精銳部隊—葉飛兵團,我國守軍 為胡璉將軍所率之陸軍第12兵團所屬第18軍,以及李良榮將軍所率之陸軍 第22兵團第201師,及其海、空軍等。 三、雙方激戰三日後,共軍全部被殲滅,因之徹底粉碎了共軍犯臺之企圖。本 文論述重點:在敘述當年古寧頭戰役之經過,及其戰勝原因與戰爭十大原 則之關係,以便提供給研究戰爭原則與戰史之參考。
提 要 〉〉〉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紀 念 專 欄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98年10月號 5 前 言 民國38年(1949年)徐蚌會戰結束 後,共軍趁勢渡過長江並直撲東南各省 而來,企圖一舉橫渡臺灣海峽,奪取臺 灣。該年9、10月間,共軍逼近至金廈當 面,隨即準備進犯廈門;斯時,我方之守 軍為第8兵團所屬第55、68兩個軍與之應 戰,筆者曾於夜間在廈門附近民船上,停 泊在海面上駐足觀戰,親眼目睹我海軍 以艦砲支援地面作戰;斯時,砲彈劃過 長空,猶如巨虹一般極為壯觀。
筆者服務 的單位當時並未直接加入戰鬥,而是奉令 轉進至閩南之東山,向敵後挺進,一度挺 進至廣東之南澳縣。當年12月某日忽有 軍艦一艘前來港口與我單位連絡,並謂 國軍在古寧頭打了大勝仗,殲滅共軍萬 餘。此一消息不僅震驚中外,同時也挽救 了中華民國的命運,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 將軍聞知東山島尚有國軍與敵對峙,並不 時突擊敵軍,遂派本艦與貴部連絡並告知 此項驚人的消息。同年12月筆者奉令至 金門受訓,參加受訓者多屬古寧頭戰役 的各級幹部,筆者從他們口中聽到戰役 的詳細經過,獲悉諸多內情,值此「古 寧頭」戰役60周年之際,爰作此文以資 紀念。
戰役經過情形 民國38年(1949年)9月共軍第10兵 團所屬第28、29師及第31軍所屬第82師、 84師、85師等,共計3萬餘人逼近福建沿 海,由葉飛兵團率眾,欲對我國軍作最後 之打擊。金門守軍為第22兵團所轄第5軍 (人數不足、裝備欠缺且戰鬥力較差), 以及第25軍、青年軍201師、廈門要塞 迫擊砲營、第45師戰車營、第201師砲兵 營、第118師等所屬部隊,總共兵力約2萬 人,駐守金門、列嶼等地區。
青年軍第201師原有3個團,其中603 團因外調,僅有601團及602團負有確保 金門北海岸之任務。湯恩伯將軍認定共 軍最可能進犯之地區,遂要求601團、 602團加強工事。該師師長鄭果下令構 築土堡,各堡間視距地形60~200公尺不 等,並發動當地民眾捐輸門板、窯磚、紅 土,日夜趕工,在短短的三天內完成多個 土堡。 同月22日金門安岐海灘北望大嶝、小 嶝島嶼,集滿大大小小帆船、舢舨,金門 守軍亦奉到先總統 蔣公(當時任國民黨 總裁)指示:當月漲潮為共軍可能來犯時 機,要嚴加戒備。師長鄭果將軍命令各海 防班哨,一旦發現敵蹤,立即鳴槍三發示 警。 國軍繼上海、南京失守後,亟思凝聚 戰力,阻止共軍乘勝攻擊,因此,在同年 10月初,一度殲滅進犯廈門外海-鼓浪 嶼之敵近400餘人。 10月24日下午,國軍第118師353團戰 車連為師之機動打擊部隊,依計畫於觀音 亭山至西一點紅地區實施演訓,待命加入 反擊作戰。當日黃昏原駐廣東汕頭之國軍 第12軍團已奉令秘密轉運金門,增加金門 的防務。 我第12兵團轄第18軍(第11師及118 師)、第19軍(第14師及18師)增援至金 門後,金門地區之總兵力計增至8個師約 4萬餘人。共軍登島野戰部隊則為第3野 戰部隊第10兵團之第28軍(第82師及第84 師),以及第29軍所屬之85師,共計3萬 餘人。 共軍原準備建立空軍後再行犯臺。
但 葉飛挾其戰功彪炳且自忖金門乃彈丸之 6 中華民國38年10月號 地,又無堅固的防禦工事,加上國軍戰敗 之餘,甫由上海保衛戰撤守抵此,遂貿然 採取攻擊。 10月24日23時,共軍3個團由蓮河、 大嶝、後村搭機帆船,欲趁漲潮之際直撲 金門瓊林,當時共軍搭乘之大型帆船約20 噸,帆船前端擺滿沙包可搭載半個連的兵 力;小型舢舨可搭載一個班,甚至用兩根 竹筒架上機槍,3人一組實施武裝泅渡。
然當日子夜零時,金門海面風高浪大之 際,受強勁東北季風的影響,加上機帆船 缺乏導航設施,登陸船團被風吹到古寧頭 與西山之間海灘。 次日凌晨1時,我守軍第5連哨兵龔上 賢發現海面上突然出現共軍數量龐大之 船團來犯,立即鳴槍三響。我軍第2營輕 重武器按前日演習標定之目標實施夜間 射擊,師配屬之砲兵連亦遂行火力支援射 擊。金西北方海域曳光彈火網交織、砲火 連天,一時之間海水為之震動,大地為之 哀嚎,敵海上機帆船火焰衝天,人員框喝 哀嚎聲遍野。 25日凌晨4時,共軍登陸部隊攻陷 古寧頭北山、林厝等地,主力企圖指向 金門城。
師長鄭果即命第一線除留部分 堅守重要海灘據點,拒止共軍登陸外, 其餘主力退守觀音亭山、安岐至埔頭之 線,繼續抵抗阻敵突進,並作為反擊之 支撐。斯時,我海軍黎玉璽艦長復於25日 晨率艦加入金西海域戰鬥,並協助地面 守軍作戰,另中榮艦、太平艦及202號掃 雷艇於古寧頭西側水際海域,以火力對共 軍後續舟波及擱淺之船團實施射擊。頓時 古寧頭一帶但見火燒的帆船與共軍四處逃 竄。 凌晨5時30分,第18軍軍長高魁元將 軍統一指揮反擊作戰,部隊區分三路如 下: 一、北路由國軍第18師師長尹俊將 軍指揮,於瓊林以北集結,沿海岸經壟 口、觀音亭山以北之東一點紅、西一點 紅向古寧頭左側背攻擊,並將所有擱淺 之船隻,徹底焚燬,不容共軍船隻返航使 用。
二、中路由國軍第118師師長李樹蘭 將軍指揮,利用逆襲之成果,由湖南高地 及湖尾之線向安岐、林厝、古寧頭攻擊前 進。
三、南路由金門城向132高地挺進, 協同第118師對安岐、埔頭之線展開攻 擊,奪取埔頭後再向林厝、古寧頭攻擊前 進。 雙方鏖戰竟夜,直到當日拂曉前, 在觀音亭山及湖尾等處擊斃共軍3,000餘 人,俘虜1,000餘人。0800時許,我空軍 冒惡劣天候臨空助戰,不斷轟炸對岸廈 門至圍頭共軍砲兵陣地,並掃射登陸古寧 頭共軍陣地與海上船隻;海軍中榮、南安 等艦艇則以火力封鎖古寧頭西北海域,阻 止共軍後續增援部隊之行動。下午3時, 復有千餘共軍向西埔頭猛撲,雙方鏖戰多 時,第14師第42團團長李光前上校為激勵 士氣,不顧槍林彈雨向林厝以南率先衝 擊,不幸中彈成仁,官兵傷亡亦重。
此時 共軍已大部就殲,晚間我空軍派出偵察機 3架,攜帶大量照明彈及炸彈整夜監視共 軍行動。 26日凌晨3時,共軍又調撥3千餘人渡 海增援,凌晨4時,第18軍軍長高魁元將 軍再度兵分四路,在海、空、裝甲及砲 兵火力協同支援下向林厝、古寧頭發起攻 擊。同時胡璉將軍接任金門防衛司令, 蔣經國先生亦親臨前線激勵士氣。同日 0800時,我空軍再度支援轟炸,1100時胡 紀 念 專 欄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98年10月號 7 璉將軍親赴前線瞭解狀況並發表以下指 示: 一、第一線攻擊部隊入暮前攻佔古 寧頭。
二、第118師師長李樹蘭將軍應親臨 安岐前線指揮。 三、第19軍軍長劉雲翰將軍應以所 部部署於虎尾高地、湖南高地之線增強防 禦陣地。 防衛部同時令第18師第54團攻克西 一點紅高地,第354團奪取林厝,直至 夕陽西下終於奪佔古寧頭高地。至於第 359團則連夜展開火力掃蕩,截至凌晨, 林內共軍非死即被俘,陸上戰鬥已告底 定。
27日0100時共軍一部分突圍至海岸, 全數為我第354團殲俘。清晨第118師及第 41師展開海岸掃蕩,並在古寧頭與北山 斷崖下發現共軍殘兵1,300餘人,蝟集成 群,企圖頑抗,經我軍火力掃蕩殲敵約 400餘人,殘敵900餘人隨即投降,古寧頭 戰役至此結束。
次年7月(民國39年)共軍以一個加 強營,另配屬火力船一艘再度向我金門前 哨之大膽島侵犯,經一晝夜戰鬥,共軍全 部被殲。當時我大膽守軍係第5軍第75師 一個營(實際只有兩個連),共軍因古寧 頭失敗,士氣沮喪,一登陸即自動挖掘戰 壕,藏身其中,準備繳械;筆者當時的 部隊即屬駐防小金門的第5軍,對該戰役 甚為瞭解。軍長高吉人將軍日前才到差, 他手持望遠鏡在山坡上觀察前線戰況, 並說:「我昨天才到差,共軍今天就打 來了,共產黨好像專門給我高吉人過不 去。」顯見金門守軍上至將校,下至士 兵,人人皆有高度的戰備意志與剋敵制勝 的信念。
戰役致勝之原因 回顧民國38、39年間,國軍轉進至復 興基地之後,先後經歷「古寧頭戰役」、 「登步島作戰」、「大膽島」守備等戰 役,我軍先後殲滅敵1萬5千餘人,陣亡 7千餘人,已如上述。我方亦有傷亡,最 高階為上校團長李光前。戰鬥結束後胡璉 將軍命令金門縣政府立即組織清理隊,實 施清理戰場,經數日夜的工作才將遍地的 屍首暫時掩埋,至今古寧頭地下到處是枯 骨。
我方陣亡將士多半葬於太武山公墓, 並建有祠堂,其中供奉無數的骨灰盒。 古寧頭當地也為李光前上校建了座廟, 以紀念其忠烈。筆者曾於民國47年春, 「823」砲戰前數月,第三次奉調金門任 職。親自至太武山公墓憑弔,對於那些以 寶貴的生命挽救了中華民國命運的忠烈將 士們,獻上由衷的敬意。當年負責清理戰 場的金門縣政府的科長,後來回到臺北, 數十年後他在行政院輔導會出版的《榮光 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由古寧頭到臺 北〉的文章,對於當時的狀況敘述得甚為 詳盡。
適值古寧頭大捷60周年之際,筆者願 以當年之所見所聞為依據,探討其原因如 下: 一、戰爭十大原則之檢視 灱目標原則與重點:當第12兵團司令 胡璉將軍於該役之前在廣東汕頭奉到上 級兩個不同的命令時,面臨了確定目標 的困難。最後決定服從第二道電令馳援 金門,目標選定正確,且兵力運用指向 重點,才造成勝利的戰果。如果當時他 遵從第一道電令增援廣州,則後果真不 堪設想。蓋因廣州方面敵我雙方之優劣形 勢甚為明顯;反之,共軍在金門方面的戰 8 中華民國38年10月號 爭目標選擇上違犯此項原則。據我方所俘 之共軍團長徐博供稱,他們原決意先攻金 門,次攻廈門,後來因為考慮到廈門係 國際港口,一旦攻佔之後可以提高他們 的國際地位,乃改變主意先攻廈門。我 軍當時在金門的兵力的確薄弱,如果共 軍先攻金門,該地必然不保。
然我軍就 利用共軍改變主意先攻廈門的一段時間 中,調來第12兵團到達金門,增強勝利 的契機,共軍選在此時來犯,必然遭致 失敗。 我軍在大陸與共軍作戰時,共軍在選 擇目標上非常慎重。我們常聽說共軍的口 頭禪:「不打沒把握的仗」、「莊稼佬吃 柿子,光撿軟的捏」;筆者在民國37年夏 在山東城武縣,親自聽到第5軍軍長邱清 泉將軍講述剿匪戰術時說:「共軍在攻擊 之前必先詳盡偵察敵情,認為有取勝把握 時方實施攻擊。而我方之對策是當共軍偵 察完畢準備攻擊之前,將我之配備略予變 更,共軍便停止攻擊再行偵察。」共軍的 確善於運用此項伎倆,但在此次戰役中卻 犯了錯誤,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選錯了目 標,遭致失敗。 牞攻勢原則與準備:戰鬥開始之前, 我方為做好戰場經營及反擊案各項攻 勢準備工作,在戰鬥開始之初,我方處 於守勢狀態,但在戰鬥進行中,取得優 勢後轉守為攻,將共軍包圍於古寧頭, 開始猛烈攻擊,一鼓作氣將敵軍殲滅殆 盡,部分共軍殘部藏匿山中。
我軍於次 日發動步戰協同之猛烈攻擊,並藉由戰 車向敵喊話,共軍7千餘人全部棄械投 降。 犴統一原則與合作:戰鬥之初期,我 方指揮稍有失序,後來遂決定由第18軍軍 長高魁元將軍統一指揮,因之,發揮了極 高度的團隊合作精神,取得勝利。 犵奇襲原則與欺敵:我方的保密工作 極為成功。自始至終任何人都不知道自 己的軍事企圖與行動方向(當然有關人員 除外)。
共軍只知道我方守軍係第22兵團 之201師,以及其他少數部隊。根本不知 道我方第12兵團第18、19兩個軍,如天 降神兵般的出現在金門島上。共軍於出 發前曾告誡其官兵,「金門之守軍缺乏 戰鬥能力與經驗,只要你們一上去,他們 就棄械投降了。」由此可見,共軍當時對 敵情之判斷錯誤,而我軍即時增援收到奇 襲與欺敵之功,讓共軍措手不及而歸於失 敗。 二、海、空軍支援適切 我方在大陸撤退時,海、空軍仍甚堅 強。在此戰役中,空軍在偵察及協同地面 部隊作戰的貢獻極大。
同時海、空軍協同 及國防部的破壞大隊將共軍的300多艘民 船全部摧毀,斷敵退路與增援企圖,使其 在戰鬥時無法增援,在戰鬥失敗後無法撤 回。共軍之殘部原企圖在夜間逃竄至海邊 再逃回大陸,但已無船可用,只有再度藏 匿山中,次日被我軍全部殲滅。有戰爭經 驗者都知道古代騎兵的馬匹、現代裝甲的 車輛、陸航的直升機,以及兩棲作戰部隊 的船隻極端重要,如被破壞則失去戰鬥能 力,這就是共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的主要 原因。
三、國軍善於兩棲作戰 國軍在抗戰勝利後,多在臺灣沿海各 地受過兩棲作戰訓練,對於海陸協同作 戰、船隻運輸富有經驗;反之,共軍由江 西至陜北,均係採用小米加步槍的游擊戰 法,各級官兵都還是由陜北窯洞中逃竄出 來的,對於渡海作戰及海空戰力支援作戰 之概念黔驢技窮,束手無策。
兩棲登陸作 紀 念 專 欄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98年10月號 9 戰若缺乏海、空戰力掩護及支援就等於甕 中捉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在諾曼 第登陸為例,其雖有強大的海軍及3千多 架飛機的支援,但第一波登陸部隊仍大半 犧牲。 四、天候因素 我方得道多助,天助我也。共軍攻擊 發起之初,原計畫乘順風船團登陸金門腰 部之瓊林,將金門截成兩段,然後各個 擊破,但船團航行中途風向突然改變, 將其主力部隊吹向我古寧頭主陣地前, 在沒有海、空軍掩護之下強行兩棲登陸 作戰,傷亡自然慘重,部隊尚未下船即被 我軍強大的火力擊斃在船上,死傷慘重。
另一部共軍因無船可乘,乃自造竹竿三角 架,伏於其上游泳渡海。當時已經10月天 氣,海水冰冷,共軍登陸後全身凍僵,無 法戰鬥,又遭我軍戰車部隊強大火力之射 擊,只好自動棄械投降,另有一部分甚至 在海中一露頭角即被我戰車部隊射殺。共 軍誤把兩棲登陸作戰視為橫渡長江那樣容 易,亦未掌握天候、海象及水文資料,故 遭失敗。
五、士氣因素 我軍運用了漢代大將韓信的背水戰法 (孫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獲得勝 利。我軍在廈門失陷後退到金門,背面 就是大海,只有拚死戰鬥的一條路,否 則即無生路。再加上第12兵團在大陸徐 蚌會戰的雙堆集戰鬥中曾受創傷,官兵 復仇心理特別殷切。筆者於古寧頭後的 兩個月(12月),由東山奉調金門高政班 受訓,參加者皆第12兵團之團級以上的政 工幹部,胡璉將軍蒞臨訓話,開場就說: 「陳毅我打不垮才怪……」,足見當時我 軍士氣之高昂,甚至已喊出立即反攻大 陸的口號。
當周恩來將共軍慘敗的消息 報告毛澤東時,毛立即痛哭流涕,不能 自己,可見當時我軍對共軍士氣打擊之 沉重。 當年蔣經國先生也親臨前線向參戰之 戰車連連長胡華克以銀元作為獎勵,激勵 士氣,發生了極大的作用。 古寧頭戰役之大捷徹底粉碎了中共的 犯臺企圖,至此未再越雷池一步,進而 奠定了中華民國在臺灣復興基地日益壯 大的基礎。 戰後之影響兼結論 古寧頭戰役之後,國軍歷經先總統 蔣公的生聚教訓終而贏得「823」戰役勝 利的契機。
其後,在故總統經國先生本 諸堅苦卓絕的精神,持續落實外島的建軍 備戰與防務之後,終而締造臺海的和平。 然自1995、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之後,兩 岸情勢又因「臺獨」與「兩國論」迭生風 波,以致臺海風雲再度轉趨緊張。影響所 及,特別是民國91年我國逐步開放「三 通」以及在次年試辦「金、馬外島小三 通」之後,外島情勢又為之丕變,開放 交流與觀光稀釋了昔日古寧頭戰役的光 環,但先烈先賢犧牲奮鬥的情操與國軍袍 澤固守外島的辛勞,乃是國軍贏得「古寧 頭戰役」以來國人永遠不忘的功績,也是 國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契機。如今吾人紀念 此一戰史,並非挑動兩岸的情緒,而是要 國人記取和平之得來不易,也唯有堅實的 戰備才能贏得和平,維持國脈民命的永續 發展。 (以上戰史係作者與昔日袍澤之口述歷史 彙整而成,請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