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拿啥和中國一較高下 10年只造出1艘破潛艇

@ 2016-05-06

印度自立國起,即以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為目標,更憑藉地位南亞次大陸的地理優勢,試圖將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為此將海軍建設列為重中之重,如今其海軍規模已成為印度洋地區的第一位。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印度著手實現軍艦國產化,不過要實現這一點非常難,建國時,它屬於標準地農業國,建國後也沒有進行有組織有系統地工業化建設,缺乏支持這一計劃的工業基礎,但是它擁有非常雄厚的財力,以及非常好的外部環境,於是印度採取了拿來主義,以合同換技術的方式。

印度的艦艇自行建造工作,實質為本國企業充當總承包商,其他國家企業當分包商,這樣的方式非常適合其情況,軍方不必容忍供應商,制定緊跟世界潮流的目標,如果能夠如期實現,那麼真是一步登天,可惜問題卻往往出現:推遲!

這一問題在潛艇的建造方面最為明顯,不說所謂自造核潛艇至今尚在海試的情況,僅談常規潛艇的情況。

上世紀90年代,印度獲得了俄制基洛級潛艇之後,開始研究自建潛艇,也許是為了避免依賴俄式裝備,印度根本沒選俄式產品,而是看中上歐洲貨,選了以昂貴出名的法國潛艇,最後於2005年10月,與法方簽了合同,以36億美元的總價,採購6艘「鮋魚」級潛艇。

鮋魚級潛艇,也稱天蠍級,為法國與西班牙聯合研發製造的常規動力潛艇,其標準型為1700噸的排水量,長66.4米,寬6.2米,單殼艇體,水滴型,最大水下航速20節,該艇高度的自動化,編制人員僅31人,正常值班更僅需9人。後來又開發了AIP型,為此增加了300噸的排水量。

上世紀90年代推出之後,立即引起各國注意,1997年即向智利出口2艘,目前已出口多國,也算是國際知名品牌,印度選擇該型潛艇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不過沒有採用通用的辦法:先由供應國建造至少1艘,其餘潛艇再由採購國國內組裝建造,而是直接引入生產證,全部由印度國內的馬札岡船塢公司按許可證建造,而且印方對潛艇設計提出了不少修改要求,其中前4艘潛艇將為標準型,後兩艘將升級為AIP型。

這下子問題就來了,印度造船工業在世界上排不號的地位,別說建造潛艇,連大修潛艇都成問題,一下子就要求其建造世界第一流的先進潛艇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後果就是交付時間一再推遲。

直到2015年4月,第一艘潛艇才下水,時隔一年之後,今年的5月1日,該艇才出海試航,也就是花費了11年,才看到新潛艇交付的可能,預交付時間為9月,不過以其傳統,最快明年交付,至於剩餘的5艘,印方希望2020年以前交付,其實2025年以前交付尚有機會。

印度一直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許多都存著要一較高下的心態,這是進取之心,值得可認,不過它的表現確實令人頭痛,自已要建造潛艇,結果花了十年時間,才讓第一艘才下水,一拖再拖的項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