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部戲,張曼玉或許不會是女神
說香港影壇里的女神,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選擇,但是說張曼玉不是女神,恐怕多數人都會皺眉反對。
張曼玉,一個被人稱為「貓」一般的女人,她優雅俏皮,又給人伶俐、捉摸不定的神秘,說她冷艷,絕沒有林熙蕾的峻冽,
說她霸氣,又不似林青霞的氣場,說她可愛,邱淑貞就可以排在更前。
想來想去,還是因為張曼玉本身的塑造性頗為豐厚,充滿著待挖掘的空間,從港姐一路走來,她都在不斷摸索和嘗試新的自己。
1983年,從英返港的張曼玉憑藉著之前接拍廣告的經歷和勇氣參加當年的香港小姐選美比賽,一舉拿下亞洲並一夜成名。
我們都知道在香港做明星與內地不一樣,香港是想像力爆棚的地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還未被禁足之前,香港小姐成為了一代香港人的標識,
也是舉家都會常年守候的節目,張曼玉隨之而後的娛樂圈邀約也就順理成章起來,她的人生旅途也與這座城市一樣開始變得絢麗多姿,變幻莫測。
張曼玉獲得香港小姐亞軍
然而生死由天,成敗由人,命運多舛的如藍潔瑛,美貌盛極一時敵不過世道折磨,還沒來得及在影壇留下蓋世飛鴻就已瘋人垂暮。
有著港姐鑑定書的張曼玉,你說她多幸運也經歷過低潮,你說她有多天賦也曾一路扣著「花瓶」的大帽子投石問路。
在獲得港姐後的時間裡近5年時間裡,猶如機器般的接戲,最瘋狂的是在1988年,一年接拍12部電影而被稱作「張一打」。
然而這樣數字龐大的負荷量都沒有能夠讓張曼玉在影視界裡獲得較好的口碑。
梁朝偉 張曼玉《新紮師兄》
早年與她合作無線劇集《新札師兄》的梁朝偉也不看好她:「那時沒想到她後來能靠演戲出頭。」
1986年改編自亦舒小說的電影《玫瑰的故事》,導演楊凡在談及張曼玉時說到:她不夠鬆弛、缺少內容,鍾楚紅則自然、飽滿,有很清晰的自我意識。
亦舒則用努力邀請張曼玉主演《玫瑰的故事》來表示讚美,還說:「我不管她會不會演戲,只要她走出來,我就要看。」
今天看來,這種讚美,有點兒令人難堪。
似乎大家對張曼玉的認識,自此都停在了「好看」的層面,沒有多少是出於對她演戲實力的肯定。
直到1992年——
在張曼玉出道近乎第十個年頭,她迎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戲。
這部電影也讓張曼玉從此變得會演戲。
它就是講述一代名伶的電影《阮玲玉》。
阮玲玉的故事傳承至今,一生波瀾,先後與張達明、唐季珊、蔡楚生等人的感情瓜葛與時代命運促成了阮玲玉的悲劇性結局。
說起阮玲玉,我們總能想起那個令人憐愛又受人尊敬、惋惜的影視明星。細膩、傳情、深入,在黎民偉的聯華影業公司主演過29部電影,
其代表作《神女》、《新女性》奠定了她在中國默片時代的地位,早期中國演員的演技最高水準,是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之一。
電影明星:阮玲玉
電 影《阮玲玉》借「阮玲玉」這個具有多元色彩的社會女性為命題進行時空交錯的母體闡述,在說「阮玲玉」故事的同時,
導演關錦鵬選擇了戲外戲的方法讓飾演「阮 玲玉」故事中的演員們再來表達自己對於這個時代故事的想法進行二次深入,
使得整體故事不再是單一的陳述歷史事件,增添了敘事維度與發揮空間。
像這樣的敘事表達,可謂是香港電影史上難得一見的創意。
1935年的婦女節,阮玲玉服安眠藥自殺,香消玉損,給世人留下「人言可畏」的一紙遺書。
上海二十餘萬民眾走上街頭為其送葬,隊伍綿延三里,魯迅曾為此撰文《論人言可畏》。
阮玲玉生前出演電影29部,但歷經亂世戰火,目前僅發現9部倖存。
要詮釋好「阮玲玉」這個角色並非易事,導演關錦鵬刻意將片中飾演「阮玲玉」的張曼玉與「張曼玉」這個演員或者說是聽故事的受眾本人,
這兩個角色交織在一起,模糊了邊界線,整體的格局與氛圍努力還原到時代的本質。
常有這樣的錯覺,當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已經漸漸開始覺得分不清張曼玉到底是演的自己還是阮玲玉...
在 影片末尾,阮玲玉服藥自殺,張曼玉執筆沁下遺書,一頓一眼神,似最後的抗議,是對於命運的妥協,對於時代的無奈,
一眉一眼,舉手投足間伴著背景樂《葬花》 哀怨悽厲的曲調垂倚在唐季珊床邊的畫面,畫面氤氳,氣氛悲吊,一時間穿梭於阮玲玉無助的面容,
此時此刻的張曼玉與阮玲玉糅合一體,溫婉隙余,留下無數怨涼 淚,卻道不盡人間苦楚。
阿阮走了,張曼玉卻從此活了。
能夠接下這個角色,張曼玉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梅艷芳。
電影《阮玲玉》其實一開始是下要找梅艷芳來扮演這個角色,但由於梅艷芳的檔期問題未能接演,關錦鵬才找來張曼玉代替,
雖然不是第一人選,但是對於這樣的機遇,張曼玉並不介意。
她 甚至在後續的採訪里不忘自嘲:「偷偷告訴大家,我拿獎最多的戲,都是撿別人不演的,像《阮玲玉》、《甜蜜蜜》都是這樣啊,
所以這根本不是問題,如果要介意 的話,那什麼戲都不能演了,因此我很謝謝梅艷芳,給我這一生最大的機會,我如果沒演《阮玲玉》的話,走的路肯定跟現在不一樣。」
30 年代的電影界,女星們最流行的妝容莫過於白臉加細眉,為了最好的還原時代,導演要求每一位演員都盡職盡心地在角色塑造上達成圓滿,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服化 道飽滿的場景。而對於角色的妝容,張曼玉最糾結的就是阮玲玉的眉毛,不像現今明星流行的各式粗眉,微長下調的眉毛成為了時代女性的標籤。
因為要剃眉毛,愛美的張曼玉足足猶豫了10天,還差點因為自己的愛美之心才錯失這個好機遇。
張 曼玉說:「我的眉毛很粗,但那個年代的人眉毛都很細很彎,我不想剃眉毛,因為還要見人啊,關導也很理解我,說不剃就不剃吧,可就是怎麼做造型都不像。
有一 天晚上,我睡不著了,半夜一兩點,我找造型師聊天,突然我說:『你現在就幫我把眉毛剃了吧!我怕明天早上起來會改主意』,雖然當時造型師已經很睏了,
但還 是很高興地把我的眉毛剃了。」
而在一旁的關錦鵬笑說:「那十天就已經改變了她的五官。當張曼玉願意把眉毛剃掉,我就確定張曼玉進入狀態了。」
張曼玉表示,拍《阮玲玉》的三個月很開心,「當你開心的時候演戲就會投入,拍出來的效果也當然好。」
事實證明,張曼玉在這三個月的確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之中。
阮玲玉與阮玲玉
張曼玉的自身挖掘在這部電影里的另一個體現也成為了她往後事業中較為多數導演看重的特點,那就是肢體。
攝影鏡頭不單單對著臉部放大特寫,側而注重於肢體語言的表達,使得人物獲得多重層面的飽腹,而張曼玉的肢體的確就是一塊璞玉,
未琢之王,影片中隨著音樂扭動的畫面,不僅展現了阮玲玉天性自由渴望歡樂的質樸本性,更與張曼玉本人的天資可愛無縫對接。
這樣靈動的鏡頭也在《花樣年華》中顯露無遺。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張曼玉聽完阮玲玉的演藝生涯是從花瓶轉變為演技派女演員時,不禁脫口而出:「那不是跟我很相像嗎?」
張曼玉把阮玲玉復活在熒幕上,在拍最後那場「人言可畏」的遺書時,甚至有傳言說張曼玉與阮玲玉的靈魂交流過,不管是否屬實,這都是源於人戲之間的深層交流。
張曼玉也憑藉此片橫掃國際,獲得了柏林影后。不僅成功甩掉了」花瓶「的頭銜,更是成為了第一個獲得國際大電影節中封后的華人演員。
至此,張曼玉的演藝事業又重新啟航,直至千禧年初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正如先前所說的張曼玉本身的可塑性非常高,源於她本身的」零「度內存,這些年的假期也成為了她人生中的重要塑造另一章節,
玩樂隊也好,拍電影也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正是奉為女神的共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