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用油田置換中國24架戰機,美帝卻只能乾瞪眼

@ 2016-05-05

伊朗用油田置換中國24架戰機,美帝卻只能乾瞪眼

殲-10戰鬥機(英文:J-10或F-10,北約代號:火鳥(Firebird),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

總體來講,殲-10是介於法國陣風戰鬥機和瑞典JAS-39「鷹獅」戰鬥機之間的中型戰鬥機,機動性能處於兩者之間。另外殲-10裝備了中國最新研製的機載設備,量產型號裝備了和三代機後期型水平相當的脈衝都卜勒雷達,尚不清楚是否在後續改型戰機上裝備更先進的相控陣雷達,而這是決定排名的關鍵因素。殲-10的武器配置基本是公開的,新型國產中距空空導彈已經正式服役,並且性能可以達到近似AIM-120C的水準。但殲-10的缺點就是機體相對較小,載彈量和掛架數量比「颱風」、「陣風」少,因此武器評分算是中等水準。

此外,殲-10的潛力由於其全新機體可以得到不少分值,但未來升級所配置的發動機仍有懸念,如果能夠進一步改進動力系統或像「超級大黃蜂」一樣重新設計機體,則會大大提高其機體潛力。而市場評價則因為尚無出口計劃,無法進行過高的評定。

伊朗用油田置換中國24架戰機:

台媒稱,大陸生產的殲-10戰機出現了首張訂單,買主是伊朗。特別的是,價值10億美元的合約,伊朗不用支付半毛錢,而是以國內最大油田20年採油權交換。軍事家認為,「油田換戰機」對買家賣家都有利,雙方都很高興,只是美國可能會「不太爽」。

台灣中時電子報8月4日報導稱,殲-10是大陸全天候多用途殲擊機,由大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研製和生產,出口代號F-10,在西方還以「猛龍(Vigorous Dragon)」綽號著稱。

伊朗當地媒體報導,指大陸將在2020年前完成向伊朗提供兩個大隊(24架)殲-10戰機的合約。專家估算,這種戰機單機約4000萬美元,合約總金額約10億美元。伊朗將以國內最大的阿扎德甘油田20年的採油權用來換購這24架殲10戰機。

報導稱,殲-10戰機最大航程為2940公里,伊朗在殲-10協助下,不僅可以完成在整個海灣地區的飛行任務,而且理論上更可以飛抵以色列境內並返回基地。伊朗將用殲10戰機保護國家的重要設施,例如布希爾核電站等。但軍事專家也認為,兩個大隊的殲10戰機並不會改變地區的軍力平衡。

報導稱,伊朗用國內最大的阿扎德甘油田20年的採油權,換購大陸24架殲10戰鬥機,雙方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大陸軍事專家認為,伊朗有的是石油也有的是錢,就是國際政治環境不好,有錢買不到好武器。伊朗急需買到一些先進的武器來壯大自己。大陸現在有部分先進武器,也不缺錢,但就是缺石油等資源,大陸急需在資源安全上進行全方位布局。也就是說,這樁交易不但是「互補」,更是雙贏。

除了單純的生意經,也有分析家稱,這筆交易仍有難度,而且「頭疼」的一方是大陸,而不是伊朗。對伊朗來說,目前和西方關係不佳,擺明著就是要買武器;但對大陸而言,這批戰機未來將對抗美軍,還得衡量伊朗的國際角色,也是一種壓力。

美國為何不從中阻攔?

伊朗國家通訊社當天援引拉希米的話說:「如果西方對伊朗的石油出口實施制裁,那麼一滴油也別想運出荷姆茲海峽。」伊朗政府官員曾屢次威脅封鎖荷姆茲海峽,但拉希米此番言論被視作迄今涉及這條海峽的最強硬警告。不過,在遭遇外部勢力威脅的情況下,僅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有權採取諸如封鎖荷姆茲海峽的行動。

拉希米發出上述警告前數日,伊朗海軍在伊朗南部海域開始為期10天、代號為「守衛90」的大規模軍事演習。

封鎖是伊朗最後子彈

拉希米27日表態一出,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當天應聲上漲,但28日出現回落,主要原因是沙特石油和礦產資源部一名官員說,如果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沙特和其他海灣產油國準備好生產更多石油。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沒有透露一旦海峽遭封鎖後,沙特打算經何種途徑輸出石油。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封鎖海峽的威脅可能只是「口頭警告」。美聯社援引能源顧問、交易員史蒂夫·舍爾克的話報導:「我們懷疑,(伊朗這次能否將)政治姿態轉化為實際行動。封鎖海峽……是它的最後子彈。」

西方經濟「咽喉」

荷姆茲海峽是沙烏地阿拉伯、阿聯、科威特和伊拉克等重要產油國海上輸出石油的「必經之地」,被視作西方國家經濟的「戰略咽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