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寶寶的誕生,新手爸媽該準備哪些東西?

@ 2016-05-04

新手爸媽恭喜了!您現在的心情可能又興奮又緊張,而且腦袋中充滿許多疑惑需要解答吧!每個親戚朋友都替你們高興,並且七嘴八舌的告訴您該準備這個、準備那個,好像每一件事都很重要。上網一看,更是不得了,網友介紹的東西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真不知該從何下手。

圖片來源:《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別慌張,本書一開始,就讓我來給新手爸媽們列一張清單,讓您在寶寶出生之前可以替他準備幾樣基本的東西。

1. 嬰兒床

寶寶出生以後,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會躺在嬰兒床上。因此一張好的嬰兒床,對寶寶與父母雙方都很重要。購買時要先想好將來嬰兒床要擺在家裡的哪個位置,丈量好長、寬、高,再去大賣場選購。嬰兒床應該放在大人的床邊,不只餵奶方便,也讓寶寶能看見父母,培養安全感。閱讀過各種心理學的研究之後,我已經痛改前非,現在都不會再建議父母讓嬰兒睡在單獨的房間了。

嬰兒床的周圍床欄間距應要小於六公分才算合格,若間距過寬,可能會發生寶寶的頭卡在床欄的慘劇。一般合格的嬰兒床,間距應不至於太寬,不過還是帶一把捲尺去丈量一下比較安心。嬰兒床墊如果是整套的,應該與床的內緣大小一致,才不至於產生過大空隙;如果要另外購買嬰兒床墊,必須與床的內緣符合,如果太小的話,寶寶的手腳可能會卡在床與床墊的縫隙之間。

不建議在嬰兒床邊使用海綿護欄,因為當寶寶躺著的時候,護欄會阻擋寶寶的視野,影響視力發育。其他掛在床邊的玩具、蚊帳等,則隨自己需要購買即可。

嬰兒應該跟父母睡在同一個房間,還是不同房間,不只家長意見不同,連我自己都曾經猶疑過。不過研讀了許多研究之後,我現在建議:

1. 還在追奶、頻繁哺乳的母親,可以睡在同一張床上,但必須確保床的硬度適中,並移除厚重棉被等。

2. 已經可以固定時間餵奶的寶寶,可以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但是放在大人的房間。

3. 三歲前,我不再建議讓孩子單獨睡房間。

另外,爸爸媽媽添購海綿護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寶寶年紀較大之後,有時候會用頭去撞床欄。不過根據研究,這種行為是正常的發展之一,絕不會傷害腦袋,所以家長請放心。

2. 嬰兒澡盆

如果家裡有「非常乾淨」的水槽,也可以取代嬰兒澡盆。澡盆的選購以簡單為主,不要太花俏,曾經就有標榜多功能特別加蓋的澡盆,造成嬰兒夾傷的事件。澡盆若有防滑設計,也是不錯的選擇。

3. 奶瓶

雖然說母乳最好,可是誰也沒把握自己的母乳可以多到不需要奶瓶。奶瓶的種類五花八門,教新手爸媽看了不昏頭也難。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奶瓶材質要買玻璃的,還是塑膠的?玻璃奶瓶的好處是導熱快,隔水加熱或者用冷水沖涼的速度都比較快,並且不管是沸水消毒或者沖泡,都不用擔心化學物質溶入奶水當中,比較健康。但是玻璃奶瓶有兩個缺點,第一是容易打破,第二是比較重,出門攜帶時不方便。

塑膠材質的就完全相反,材質輕、不會打破,但是有化學物質滲入之虞。塑膠瓶有PC、PES、PPSU、Silicone 等材質,隨著耐熱溫度越高(PC最低,Silicone 最高),化學物質溶解的機率應該也越低,理論上也是比較安全的。Silicone 材質的奶瓶因為價格昂貴,市面上比較少見。

奶瓶嘴的形狀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孔洞最好先選小圓洞式,太大的孔洞容易讓寶寶嗆到,況且小圓洞可以自己用針戳大,甚至切成十字型都沒關係。奶瓶口徑有寬有窄,寬口徑的奶瓶比較方便。至於防脹氣、母乳實感、去舌苔等附加功能就不是很重要了。寶寶脹氣與奶瓶並無直接關係,而再怎麼標榜母乳實感也與真正的乳房不一樣(事實上,每個媽媽的乳房也不盡相同,您的寶寶絕不會那麼傻);舌苔也不是壞東西,沒什麼好去除的。簡單的說,只要選擇玻璃的材質或者耐熱度較高的塑膠奶瓶、挑寬口徑、小圓孔,先買兩個備用即可。當然,大家都希望母乳源源不絕,奶瓶都用不到。

4. 尿布

NB(New Born,指專給剛出生的新生兒使用的尿布尺寸)的型號不用買太多,也許您的寶寶長得很快,NB就穿不下了。因為環保觀念進步,媽媽們也可以考慮使用新款的「布尿布」,使用與清洗都很方便。新的布尿布不再像過去需要媽媽們自己刷洗,只要抖落排泄物後丟洗衣機就可以了,可以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有研究指出,常見於奶瓶等塑膠容器的化學物質雙酚A(bisphenol-A),會影響人體荷爾蒙(尤其是雌激素)的分泌,導致青春期早熟。看到這篇文章,我趕緊把家裡的 PC 奶瓶換成玻璃材質,只剩下一、兩瓶 PES 的方便帶出門。

5. 奶嘴

我個人並不反對使用奶嘴,但是要讓寶寶及早戒掉。奶嘴除了安撫作用,也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的機率。建議當寶寶長到六個月大之後就戒除奶嘴,因為到時候奶嘴就只剩下安撫的作用,而且會影響牙齒的發育。

親自哺乳的媽媽,建議接近一個月大時再開始給寶寶用奶嘴,以免影響寶寶吸吮乳 頭的動作。如果是親自哺乳,建議使用乳膠奶嘴(黃色軟軟的那種),材質觸感比較接近媽媽的乳 頭。至於使用配方奶者,選購矽膠奶嘴即可,比較耐用。

很少人知道奶嘴其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機率,可能是因為奶嘴會把那些容易悶住口鼻的東西撐開,進而讓寶寶暫時有呼吸的空間。奶嘴雖然有安撫作用,但是當寶寶的年紀接近四個月大時,可能會增加半夜啼哭的機率(因為奶嘴掉了半夜起來找不到而生氣)。如果六個月之後長牙還戒不掉奶嘴,則會增加蛀牙、鵝口瘡、中耳炎等疾病,所以六個月以後還是要盡快戒奶嘴。

6. 嬰兒吸鼻器

雖然寶寶出生後,醫院通常會送媽媽一個吸鼻器,然而這種吸鼻器因為不能清洗消毒,只能用幾次。因此,可以先買一個簡單、可拆卸清洗的吸鼻器備用。(圖|時報出版提供)

吸鼻器當中,我最喜歡一種像「把噗」形狀的吸鼻器,前面細細軟軟的,可以輕輕伸入鼻孔吸鼻涕,方便又便宜,一、兩百塊就搞定。至於那種利用連通管原理從嘴巴吸鼻涕的,根據家長的反應,不好用。總之,不管使用哪一種,是電動或手動,都要把握一個重點:先徹底溼潤寶寶鼻腔之後,再清鼻涕才有效果(詳見第六七頁,鼻子與呼吸)

7. 電子肛門溫度計或耳溫槍

耳溫槍用在嬰兒身上,方便,但不是很準確,常常一次量出好幾個不同的溫度。因此除了耳溫槍,家中應再備一支電子肛門溫度計,使用上雖然比較麻煩,但是想確定體溫的時候還是用這種最準確。圖1-1:吸鼻器簡單的吸鼻器,是「把噗」形狀,髒鼻涕可以「只進不出」,非常方便。

8. 嬰兒前揹帶或揹巾

網路上有很多媽媽在討論,究竟是揹帶好用,還是揹巾好用?雖然熟悉揹巾使用方法的媽媽,一致對揹巾讚不絕口,但是根據我與家長聊天的經驗顯示,有些人還真的怎麼都學不會,可能跟肩膀寬度有關。我建議購買之前,先借別人的寶寶揹一揹、練習一下,確定會使用再買。

9. 提籃型嬰兒安全座椅

很多臺灣家長都不買嬰兒安全座椅,我很好奇,出院時他們的寶寶是怎麼坐車回家的。要知道,抱著寶寶坐車是很危險的事情,不只是車禍,只要來個緊急煞車,都可能對寶寶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車速只要區區時速五○公里,發生車禍時就可能讓孩子的頭撞上儀錶板或擋風玻璃,造成頭骨受傷,甚至飛出窗外。而且使用汽車安全座椅也可以減少孩子暈車的感覺,減少哭鬧,避免影響駕駛情緒,所以這個錢絕對不要省。有些貼心的醫院,會提供產婦出院時「暫時」租借嬰兒安全座椅的服務,讓您先安心的回家後再做選購。嬰兒安全座椅的選擇,將在第六章(第二八六頁)有專文介紹。

10. 嬰兒車

新生兒的嬰兒車是平躺式的,有別於四到六個月以後的坐式嬰兒車。當然現在有很多新款的嬰兒車可以從新生兒時期用到大,方便度自然不在話下。選購的重點,第一、以臺灣的人行道與路面狀況來看,輕巧的嬰兒車還是優於笨重的大型車;第二、盡量挑選能以一隻手操控的嬰兒車,表示輪子設計良好;第三、較大嬰兒的坐式推車,選購五點式固定的設計,會比三點式固定寶寶來得安全。

11. 生產包

生產包裡其實不用帶太多東西,醫院都會準備,帶太多只會徒增自己的煩惱。帶一套寶寶的衣服,出院時可以給他穿,另外別忘記帶一條包巾。至於媽媽的東西,免洗褲準備兩包、大片的衛生棉數包(不要那種中間有凸起的,摩擦到傷口會痛)、溢乳墊、一套乾淨的衣服出院時可以穿,以及個人用品如眼鏡等,應該就可以了。其他如產褥墊、睡衣等,醫院都有準備,不用擔心。

國民健康局的《孕婦健康手冊》中也有迎接寶寶的準備,可以參考。但其中有很多東西我認為並非必要。比如說嬰兒油、洗髮精、奶瓶嘴十幾個,這些都是寶寶出生之後再視情況選購即可,或許根本用不著。當然懷孕中還有很多事情要操心,但因為我是小兒科醫師,所以對於產前檢查、超音波、羊膜穿刺這些懷孕中的相關問題,還是留給正牌的婦產科醫師解答比較恰當囉!

12. 孕期接種疫苗

孕婦應接種的疫苗只有兩種:流感疫苗與百日咳 Tdap 疫苗。建議如下:

1. 任何孕期,都應該接種一劑流感疫苗。

2. 如果第一孕期已經接種過流感疫苗,第三孕期時剛好進入新的流感季(十月),可以再補一劑新的。

3. 百日咳 Tdap 疫苗的建議接種時間為第三孕期,約二十七至三十六週之間。

註:一般來說,懷孕分為三個孕期,懷孕十四週以前為第一孕期,第十五至二十八週為第二孕期,二十九週以後為第三孕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