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被拒訪港應是小事一樁 美方自己該反思

@ 2016-05-04

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及4艘隨行戰艦原計劃5月3日起停靠香港5天,但美方4月29日稱,他們前一天收到中方對這一請求的拒絕。美方表示中方沒有說明拒絕的原因。

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後,美國大型軍艦繼續商業性停靠香港,但每次停靠都需得到北京的批准。美國海軍特別青睞香港,據說與香港基礎設施好,方便美軍家屬前來相聚,以及適合艦上士兵上岸休閒有關。

美方軍艦的絕大部分停靠請求都順利得到准許,但有幾次被拒絕,它們大多發生在中美關係出了問題的時候。中方一般不說明拒絕的原因,這樣做被看成是北京既表達不滿、又控制中美分歧烈度的一種外交姿態。

這次在「斯坦尼斯」號航母被拒訪港的同時,美軍「藍嶺」號指揮艦獲准29日停靠香港。而為什麼「藍嶺」號來了,「斯坦尼斯」號卻遭到拒絕?美方自己應當心裡跟明鏡似的。中方顯然不願與其就此掰扯,留給美方自己去反思。

幾艘美軍艦被拒停靠香港應是中美之間很小的一件事。縱觀西太平洋,美國軍方這兩年針對中國做了一些小動作,搞得雙方很不愉快,它們究竟是大事還是小事呢?這倒是很有意思的。

它們有可能未來回頭看時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中美關係的政治大局保持穩定,兩國都有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大的願望,中美軍方在西太平洋上的行為與對方的底線保持住距離,美方虛張聲勢的表演就是做給媒體看的。它們相當於美國大兵朝中國方向吹了幾聲口哨,一陣風吹過就什麼也留不下。

但它們也有可能成為大事的前奏,今天雙方互動的細微情節都被記入歷史,被賦予特殊意義。那就是中美的戰略對立如果成為一個趨勢,雙方的一舉一動就都成了那個糟糕趨勢的展開過程。

當然,未來是不確定的,中美21世紀關係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或許要由今天的很多「小事」逐漸累加,最終形成定性的厚度。

所以回過頭來看,中美問題未必就是戰略決定一切,一些細節創造的氣氛會影響兩國對未來趨勢的感受。而中美關係需要的一些信心,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這些看似臨時的感受。

美國太平洋艦隊正成為製造兩國悲觀感受的最大來源。中美已經適應了彼此間圍繞人權異見、貿易摩擦、熱點外交分歧的各種爭吵。但是美國突然針對中國近海利益進行有現實威脅性的軍事部署,派出軍艦飛機向中國秀肌肉,似乎在改變中美摩擦的性質。兩國前所未有地出現了由嚴重戰略互疑推動的前哨性軍事亮相和探測。

現在中美關係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中美軍方互示的姿態,接下來,中美基層軍官和操作手怎麼做,在對方眼裡是否「專業」,有可能也會具有影響全局的意義。而越是那樣的話,兩國關係難以把控的因素就會越多。

美國1999年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2001年一架美國大型偵察機與中國軍機在離中國海岸線不遠地方的上空相撞,一名中國飛行員失去生命。然而那個時候,中美總體上進行的是政治對話,軍事的任何事情都是突兀的。然而到了今天,中美任何有軍隊參與並帶來人員傷亡的摩擦都可能對兩國關係帶來致命衝擊,刺激兩國直指對方的情緒出現裂變式爆發。

中美博弈最好還是限制在外交官以及社會人士之間的遊戲里,這當中的牌已經足夠多。美國軍隊應當離中國的核心利益區遠一點,他們如果一定要來表演,也應在忽悠其盟友的同時,讓中方確信這就是一支來搞特殊海上嘉年華的美國「軍樂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參議員、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克魯茲上月29日發出狂言:「美國航空母艦訪問香港遭拒,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美國的夥伴,我們應當讓航母改道去台灣。」之後一名美國重量級眾議員也提出把台灣作為未來美航母的停靠地。這是赤裸裸、但有些輕佻的威脅。中國顯然有能力阻止這樣的夢遊,台灣海峽決不可能是美國海軍的席夢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