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一些新手麻麻刷屏了,感覺快要被苦水淹沒了。關於女人在生養這件事情上的無奈和被動,從女人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討伐」的不但是老公、婆婆,還有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傳統。
有媽媽說:女人在生孩子這事兒根本就沒有選擇權,有幾個家庭能達成丁克共識?
也有媽媽說:女人只能選擇什麼時候生,不能決定到底生不生!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既然孩子已經出生了,這也是一種事實性選擇了。當媽是一個技術工種,她不但要求你變成一個資深的育嬰師和醫生,還要求你博覽群書,隨時解答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這個工種沒有工資和休假,更不能甩手走人,他需要一輩子的操勞和責任,但最後連個「勞模」的稱號都沒有!
當媽,是有委屈的。這種委屈中夾著付出、蘸著犧牲,直到最後醞釀出一絲清甜。
做母親是你我的選擇,我們喜歡這個角色賦予我們所有的體驗,酸的、甜的、鹹的、苦的、辣的,我們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盡責。
不久前,各大媒體頭條基本都是母親把子宮移植給先天不孕的女兒的新聞。43歲的陝西媽媽希望女兒也能享受做媽媽的權利,完成人生完滿的轉變。因為在特殊的節日裡,又涉及到濃濃的母愛,於是網絡上掀起了一陣感恩情懷。各大網友各抒己見,都說母親為了女兒付出了很多,以後女兒生了寶寶,也一定會知道自己來之不易,以後會格外孝順媽媽和外婆。
小編從來不反對感恩這個主題,只是覺得有點杞人憂天未來的這個孩子。從還沒有出生,就已經背負上了一大筆感情債。作為中國首例人子宮移植的案例,孩子勢必從出生就備受關注。因為ta的到來,外婆和媽媽吃了多少苦,全家人多麼擔驚受怕,而這些「債」等他懂事之後就要去背。
試想一下,當ta不好好學習調皮搗蛋的時候,當ta高考選專業和家長意見相悖的時候,當ta意中人不符合家長要求的時候......這時候,媒體的關注報道,以及全家人的辛苦和眼淚是不是會成為ta心裡沉重的負擔?孩子感恩父母,天經地義。但是,如果是因為媽媽為了生你,付出了異於常人的辛苦,所以你要格外聽話;因為你被更多的人關注,所以你要格格外成功。這樣,未免有點太殘酷。
我們選擇生兒育女,不是為了一種交換。
每個媽媽選擇生孩子的原因,都不一樣。
有人生孩子,是因為別人都生了。看到別人都生了孩子,不生顯得多不入流。於是,爸爸媽媽,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開始輪番轟炸。有了孩子,你終於成為了一個正常的人。
有人生孩子,是為了留住老公的心。有了一個凝結兩個人血脈的生命存在,即使老公心不在老婆身上,也會為了孩子「顧全大局」。無疑,孩子的到來幫我們挽救了即將破碎的婚姻。
有人生孩子,只是不想扼殺一條生命。雖然孩子來的不是合適,但是如果因為大人的原因,而剝奪孩子生存的權利,便不可饒恕。因此,孩子的到來成就了我們做一個善良人的願望。
有人生孩子,就是延續自己的基因和血脈。 中國歷來有延續香火一說,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想想還有流淌我們血液的子孫延續我們的生命,仿佛自己不曾離開過。
有人生孩子,是為了體驗人生不同的角色。我們從為人子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好像只有把不同的身份都感受一下,才能證明我們這一生是圓滿的。再說,上天賦予樂我們生育功能,總不能讓它荒廢了吧?
有人生孩子,就是體驗一個生命帶來的成就感。孕育一個生命,應該是最神奇的事情了。從一個胚胎開始,到說話走路,具備成熟的思考能力,我們在ta的成長中,感受著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總之,我們生孩子,是因為我們想生孩子,而不是因為孩子想讓我們生他。
我們選擇生一個孩子,對ta寄予殷切厚望。不管ta將來是否如我們所願,我們都會在這個過程中付出或多或少的代價。但所有的代價,都是養育孩子的必經之路。這個單,該由我們自己來買,不是嗎? 兩害相權取其輕。 我們之所以堅持選擇要孩子,是因為ta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遠遠大於我們所經歷的辛苦。
提到「犧牲」,我們總會跟委屈,無奈,不甘心,沒有自我等詞彙聯繫。而說到「選擇」呢?代表主動,掌控,決定權等。 當我們不再把養孩子看成是一種「犧牲」,而看成「選擇」的時候,也許你就少了扮怨婦去哭訴委屈的次數。如果我們生孩子,不是為了媽媽、婆婆、老公、孩子,而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需求而做出的選擇,那麼面對育兒路上帶來的所有挑戰,貌似更容易坦然接受,因為我們只不過是在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一個朋友因為不放心公婆帶孩子,放棄了眼看就要升職加薪的工作。昨天還跟我抱怨,覺得脫離社會後快要抑鬱了。我問她為什麼不重返職場,她說公婆的育兒觀念太落伍了,不想上著班還要擔心孩子的未來。顯然,在孩子和職場之間,她選擇了讓自己更傾心的育兒路。
總聽到鄰居媽媽抱怨,上班這麼累,周末還要帶孩子參加各種親子活動,感覺快要撐不下去了。我問她幹嘛不讓自己休息一天,她說因為工作太忙,本來陪寶寶的時間就很少,就想趁著周末多帶孩子出去玩玩。可見,享受親子時光大大的戰勝了自我放鬆的願望,也滿足了自己「是個好媽媽」的內心需求。
生活中,不少媽媽面對已經感情破裂的夫妻關係,依然苦苦堅持。總覺得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寧願自己「忍辱負重」,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在她看來,離婚讓自己對孩子的愧疚感遠遠戰勝了一個人輕鬆的生活。
事實上,以上所有的「犧牲」,不過是你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把對孩子所做的「犧牲」看成是在堅持當初「選擇」的時候,就會有翻身做主的感覺。雖然養育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堅持自我選擇的這條道路上,我們也曾消極和懊悔。但好在,我們不是在為別人打工,對孩子的所有「犧牲」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的某種需求。說白了,自己生的孩子,再苦再累都值得。這樣想,是不是舒服了一些?
有人說,這不過是文字遊戲罷了。不管你怎麼轉化角度思考,也只不過是自我安慰。我依然覺得養孩子太辛苦,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要捫心自問了。我為什麼會走到現在這一步?當初是什麼原因才做出這樣的選擇?或者是迫於什麼壓力,我才沒有堅持初心?
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你就有機會再次做出選擇。 永遠有選擇的機會,無論怎麼選,總是能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這麼想來,其實生活也沒那麼怨聲載道了。